热搜词:

高筑关税墙难阻中国锂电:美国135GWh依赖缺口凸显“断链”困境

当地时间5月7日,华盛顿特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在美联储召开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后离开。美联储周三宣布再次暂停降息,并警告通胀和失业目标面临更高风险,这可能与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有关。来源:视觉中国

美国以国家安全和制造业回流为由,密集出台针对锂电池产业的关税措施,引发全球供应链震荡。

在短短三个月内,美国以"国家安全"、"芬太尼走私"和"制造业回流"为由,密集出台了锂电池全产业链的关税升级措施。这些措施形成了针对锂电池、储能系统及新能源汽车的全方位防护网。

不过,分析认为,即使对美国本土供应链乐观假设下,美国本土产能全部满足未来美国需求后,其余产能需要出口海外,依旧面临和中国锂电供应链的竞争,中国供应链依旧保持较强竞争力。

关税壁垒与产业依赖:美国的战略矛盾

在短短三个月内,美国以"国家安全"、"芬太尼走私"和"制造业回流"为由,密集出台了锂电池全产业链的关税升级措施。这些措施形成了针对锂电池、储能系统及新能源汽车的全方位防护网。

从232条款到对等关税,再到"敏感外国实体"(FEOC)条款,美国正在构筑一个多层次的贸易壁垒体系。

最引人注目的是关税幅度的显著跃升:中国产锂电池产品关税从原有的28.4%急剧攀升至73.4%,而储能电池更将在明年达到惊人的153.4%。这一幅度使得任何依赖中国生产基地的企业几乎无法维持在美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美国为北美自贸区(USMCA)成员国设立的特殊通道。通过USMCA优惠条件与FEOC排除条款的组合拳,华盛顿正在强制重新定义绿色能源的全球供应链版图。

然而,数据显示,尽管美国政府正全力推进供应链"去中国化",但当前美国市场对进口锂电池的依赖仍然严重。2024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56万辆,其中约43%依赖进口整车。

更关键的是电池供应结构。美国锂离子电池进口结构呈现出高度集中化的特征,主要依赖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其中,中国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全年以及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的锂离子电池占美国总进口量的比例均超过80%。

据估算,2024年美国直接进口的三元动力电池约为102GWh,动力铁锂电池约为27GWh,以及储能电池约为71GWh。若叠加考虑进口电池和整车的影响,美国直接和间接进口的三元动力电池约为135GWh,动力铁锂电池约为31GWh。

问题在于,美国国内产能无法在短期内填补这一巨大缺口。即使特斯拉、通用和福特加速国内投资,也难以在三年内实现自给自足。

五矿证券研究认为,美国地区需求或将较多依赖于本土投资的产能,虽提升了就业,但相比中国本土的生产成本更高,且制造效率也有劣势。从需求的结构上看,预计对美国地区储能影响较大。美国以关税为手段,诉求是新能源制造产业回流,虽有望提升就业,但本地化后成本的抬升不可避免,且美国本土的制造效率相比中国本土供应链有劣势,这会导致美国地区新能源车平价拐点有所推迟。

企业应对策略:产业迁移与供应链重组

对中国锂电企业而言,这些关税政策构成了双重挑战:海外产能布局的时间滞后与出口成本的剧增。

根据国泰君安研究测算,在现行政策下,中国对美出口的三元电池与储能电池加权关税可达84%至135.9%。即使企业愿意承担这一成本,FEOC条款的存在对中国背景的企业构成了更深层次的限制。

根据政策规定,如果企业有25%以上的中国政府直接或间接持股,其在美建立的海外子公司将被视为FEOC,无法享受IRA提供的7500美元电动车税收抵免。

因此,中国锂电企业若要进入美国市场主要有以下两种可行方式:第一,在四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成立子公司,以子公司为主体进行项目投资。政府持股小于25%的企业可直接成立海外子公司;政府持股不小于25%的企业则需注意调整股权结构,将政府对海外子公司的累计持股比例控制在25%以下;第二,企业通过技术指导、专利授权的方式与海外企业进行合作,同时对项目生产不“实施有效控制”。

面对美国关税高墙,LG、松下、SK On等电池企业已有较多布局,以LG为例,有超100Gwh产能在北美投产。

以韩国锂电池企业LG新能源为例。为了抢抓储能领域商业机会,LG新能源将在2025年启动磷酸铁锂电池生产。这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LG新能源在4月30日发布2025年一季报,披露上述信息。

LG新能源此前只生产三元电池,且使用其电池的储能项目曾发生过起火事故。中国电池企业凭借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和产能优势,逐渐在储能市场巩固龙头地位。LG新能源财报显示,中国电池企业在美国储能市场的份额高达85%。

此前,该公司于2023年宣布,将在2026年启动生产磷酸铁锂电池。而美国拜登政府在2024年5月宣布,从2026年起对从中国进口的储能电池加征25%的关税。时间方面的巧合意味着LG新能源恰好可以抓住替代机遇。

上游产业与长期影响:全球绿色转型的新命题

锂电关税风暴正在引发上游矿产领域的深远波动。

据测算,若以中美锂电贸易中断为最坏假设,全球碳酸锂年需求将减少15.9万吨,占总需求的12%;硫酸镍减少9.3万吨,占需求的16%。

这对全球金属期货市场形成实质压力。据同花顺数据,自2025年年初至4月30日,碳酸锂期货价格累计跌幅已达15%,持续的价格下行态势令市场参与者忧心忡忡。

对此,有分析指出,美国针对中国锂电池及新能源产业链的“对等关税”政策,对中国锂电池出口市场造成直接冲击,致使需求端显著收缩。此外,4月国内部分电池厂削减对正极厂的订单,表明电池实际需求未达预期水平。

这场贸易政策转变对全球新能源产业辑构成全面挑战。德国商会发布的针对中美贸易战对在华德国企业影响的调查报告显示,86%的在华德国企业受到了关税贸易战的影响,其中机械行业、汽车行业受影响的企业比例分别高达86%、93%。

细读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及FEOC条款可见,这些措施并非孤立出现,而是美国对新能源产业链进行长期重构的战略工程。

根据IRA细则,到2029年,北美制造比例要求将提升至电池组件100%、关键矿物80%;而2025年起,若矿物来源于FEOC国家,即使整车在北美组装,也将失去税收抵免资格。

不过,五矿证券分析认为,“此次中国锂电产品相比日韩的低成本优势在关税政策下被削弱,但对储能电池,预计短期内日韩电池企业难以完全替代国内储能产品。比如对铁锂正极材料,国内占据绝大部分产能,短期日韩等难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