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喜欢“桀骜不驯”的李想

李想越来越像雷军了。

看李想和罗永浩长达四小时对谈的过程中,笔者有很多次都在“幻视”,穿着黑色POLO衫的李想,其实是穿着彩色POLO衫的雷军。

两者的温润如玉、真情落泪、适当的攻击性都很像,但因为李想此前“暴躁老哥”的人设太过深入人心,所以这种前后冲突就让人格外不适。

有人觉得这是人的成长,但笔者觉得,这更多就是一种角色扮演,而“立人设”的目的一直就是助力企业家商业成功,因为不希望以此实现商业成功的企业家,根本就不会去花大力气立人设。

尤其是对现在的新势力车企来说,因为它们从进入汽车行业一开始,就确立了依靠创始人去吸引流量、做营销的方案,那任何的真情流露背后都有“生意”的考量。

这不是说企业家的真情流露就都是演的,也不是说“立人设”就是什么坏事,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企业家绝对是“稀缺资源”。

但人设这种东西贵在连贯性,就算要与时俱进,也应该循序渐进,突然地大幅转变会更容易让人觉得虚假。无论是“顺风局”还是“逆风局”,人设不能跟着东倒西歪,哪怕新人设看上去就更讨喜。

可是,互联网上“温润如玉”的企业家已经太多了,不缺一个李想。被类似生活磨平了棱角的形容,对一个面对残酷商业竞争的企业和它的创始人来说,也未必就是什么正面评价。

不管此前李想的“真性情”引发了多少争议,我们必须得承认,那时候创始人和企业的“攻击性”其实让市场感觉到了满满的自信,而创始人转向“谦和君子”人设后,争议可能少了,可攻击性带来的生命力和自信力也少了。

确实,在这个大家已经厌烦了鸡汤学的年代,商业大佬的脆弱比成功学更动人,哀兵必胜也是我们的传统智慧,雷军每次展示“脆弱”都加深了其“真诚”标签,可是雷军每次发布的产品可一点都不脆弱,反而是战斗力爆表。

这形成了一种“大佬越来越强,但大佬居然还是这么真诚”的戏剧感,是个非常明显的正向循环。

反观李想,在MEGA失利后开始做人设转变,在i8上市前用新人设刷存在感,这个欲扬先抑的套路没问题,如果i8大获成功,那么李想也会呈现出上述戏剧感,其人设转变就会顺畅很多,可惜i8再度失利。

最关键的是,理想i8的失利还展现出了明显的战略失误,作为一台推出一年发布的精雕细琢的战略转折之作,居然会出现SKU设定失误这种低级错误,这个问题比理想i8跟乘龙卡车闹出来的碰撞风波还要严重。

本来想讲一个“大佬经历业务失败磨练心性王者归来”的故事,结果呈现出了一个“大佬经历业务失败磨练心性再度失利”的剧情,不光没起到反转作用,反而还让一堆bug凸显出来了——大佬到底有没有磨练心性?有没有从之前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大佬之前的成功是不是偶然的?

当然,李想是为自己的人设转变是做了一些铺垫的,比如大谈被黑的经历和痛苦。坦白说,作为一个足够出风头的企业,理想确实遭遇了更多来自对手的攻击,但这恰恰是最不值得拿出来说的。

因为商业世界本来就不应该预设“善良”,你可以以此来表明自己的三观,但别拿这个当自己失败的借口,更何况理想的遭遇不是特例,正如李想自己所言,产品失败最核心的还是本身不够“硬”。

说得再直白一点,现在崛起的新势力们,谁又不是玩流量的高手呢,谁又没有过一些极端KOL/KOC呢?就算企业没有主动去黑任何人,也没有受益KOL去做任何事,但极端KOL/KOC发表不友善的内容,车企难道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就像偶像和自己的极端粉圈,在极端粉圈做出各种恶事时,不是偶像说一句自己毫不知情就能撇清关系的。

依赖流量也必然更容易遭受流量反噬,出来混都是要还的,企业家和企业从决定走上流量这条路的第一天,就应该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既然受益了那就甘心承受风险,说多了显得矫情。

不知道李想的人设还会不会再转变,但笔者真的更喜欢那个桀骜不驯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