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艺术家与人类学家对话:以"我们的目光"看见亚洲叙事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新展“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Our Gaze— Art, Anthropology, and Asian Imagery)于近日开幕。本次展览由陈晓阳、熊迅担任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包括艾金·基·查尔斯(马来西亚)、何锐安(新加坡)、阮纯诗(越南)、娜塔莎·通泰(印度尼西亚)、秦晋(中国)、周滔(中国);参与展览的人类学家包括阿尔尤·达努西里(印度尼西亚)、鲍江(中国)、凯瑟琳·雷·利马约(菲律宾)、邱垂珍(美国)、索拉尤特·艾梅亚尤特(泰国)、张静红(中国)。展期持续至5月11日。
艾金·基·查尔斯, 《路径》(定格),2019年
周滔,《大数据之轴》(定格),2024年
展览现场
“展厅中除了以意向的亚洲南部常见的‘热带坡屋顶’构成影像聚落,并不过多强调艺术家与人类学家作品的分别,这种有意模糊学科边界和对专业中心主义的降解,是希望在去掉知识标签后,以影像作品为核心构建多维感官现场。这些对话,除了将考察创作者的思考、问题意识和视觉叙事在现场所具有的表达上的穿透性,也希望观看者可以循着感受和直觉的引导创造自己的观看线路,借由作品中亚洲南方的图景、故事和经验,思考到底是什么构成了关于‘我们’的认知,理解‘目光’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变迁,以及寻找未来之眼的可能。”陈晓阳说道。
策展团队希望透过此次展览持续追问一个核心问题,即“我们是谁?”。南方的季风、热土与暖流,传统上是西方学术视野中的“他者之地”,但在我们看来,则应该是发现自我、呈现交流、表述观点的“我们家园”。这里的“我们”,既是影像作品或者装置中不断出现的人们以及他们身后的生活世界,也指作品或装置背后人类学者或艺术家所秉持的认识和主张;这种合作既承续了双方所在领域潜在的认识脉络和表达取向,又试图触碰和探索一个更大的人文关怀和影像表达的共同体的可能性;而这个共同体的目光,也许曾经来自人类学者、艺术家、策展人和美术馆,但最重要的是包含了展览观看者的目光。
南都记者: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