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赛人气爆棚小观众想再打一局

本报记者孙杰杨天悦韩轩

昨天,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拉开战幕,吸引大批观众前来。侧重表演和体验的外围赛可让观众近距离观看和体验,现场人气爆棚。

外围赛现场人气颇高,自由搏击等对抗性、互动性较高的比赛让观众能近距离打卡新科技。

机器人练舞顶尖水平

外围赛项目中,群体舞蹈项目昨天迎来决赛。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师生与光谷东智具身智能公司的机器人率先上场,为观众演绎一出精彩的人机共舞版“秦俑魂”,并赢得决赛金牌。

伴随着有节奏的鼓声,9台人形机器人身披3D打印的秦俑战甲,与一位来自北舞的真人舞者默契联动。当鼓点节奏加快,机器人和人类舞者的动作也不断加快。将军击鼓,率兵奋战,舞蹈张力尽显。人机协同的表演以磅礴气势与精妙舞姿,共同完成一场科技艺术对话。

“编排这段舞蹈,最大的感受就是延迟满足。”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教师单思涵说,“给舞蹈演员排练,立时就能看出效果,但给机器人排练,从编排到最终呈现出来,我都数不清楚失败了多少次。”

机器人上手练舞蹈绝非易事,动作流畅度、运动稳定性和多机协同能力均需达到顶尖水平。舞蹈演员需要穿上动作捕捉服进行舞蹈动作采集,并对经典动作进行分解、融合、重组。然而,编排好的舞蹈动作映射到机器人后,机器人却容易因重心不稳而摔倒。

对此,技术团队在硬件和算法层面进行了大量优化。“例如加大电源和驱动电机功率,开放部分电机限位,优化上下肢动作协调,并在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上进行深度定制和仿真强化。”公司副总经理楼凯奇说。

在单思涵看来,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将成为未来机器人应用场景的一大突破。“未来机器人与人类舞蹈演员共同上台表演的场景将会非常多,眼下机器人主要是在模仿人类,未来也许能做出人类受制于身体结构不能完成的动作,为舞蹈带来更好的呈现效果。”

机器人投手各有妙招

在“冰丝带”环廊,机器人投篮大赛人气高涨,每一场比赛都吸引大批观众前来,现场水泄不通。

“进啦!”昨天上午,在北京交通大学赛队与河北科技大学赛队的一场对决中,交大队的机器人投中全场唯一一粒进球,最终以18比16的比分锁定胜局。

北京交通大学赛队的核心成员大多是即将进入大三、大四的学生,来自智能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和机械学院,大家一起联合组队。

“每一颗螺丝都是我们拧出来的,团队倒腾一年才做出这次参赛的机器人。”队长余斯辰是控制专业的学生,非常喜欢机器人。一年前,他进入这个机器人团队,跟着学长一起学习,先是写代码,后来又学习多传感器融合,很快成为团队主力。

这支赛队的投篮机器人看起来十分“接地气”,不仅周身管路完全裸露,还用8只绿色的大雪碧瓶当作机器人的压缩气体容器。

“就是普通的雪碧瓶吗?”机器人的特殊“零部件”在现场非常吸睛,引来很多观众询问。余斯辰解释道,这是因为雪碧瓶本身能承受高压,又很轻便,不仅制作成本低,还能有效减轻机器人自身的重量。

轮番登场的赛队,机器人造型整体差别不大,但运动、投篮的方式却千差万别。余斯辰说,比赛前,大家并不知道对手是怎么投篮的,这次在现场算是开了眼界。他对自己机器人的投篮方式充满信心,“我们的优点是,机器人出手的抛物线角度高,不容易被对方盖帽。”

乒乓球对攻一局不过瘾

距篮球赛场不远,就是智源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研发团队展示的探索极限队乒乓球机器人。来到这里,观众可以跟机器人打10个球,“乒乒乓乓”的声音吸引人们纷纷驻足。

“要是接球率再高点就好了。”来自朝阳的四年级学生小旭说,他给机器人发10个球,一共才接到两个。他觉得跟乒乓球机器人“对攻”还不过瘾,于是又一次加入等候队伍,要跟机器人再打一局。

“我们主要是想借助乒乓球这项运动,提升机器人快速实时感知目标的能力。”团队现场负责人说,机器人主要靠部署在乒乓球网两端的两台摄像机捕捉球的轨迹,进行预测判断,然后接球。

因为乒乓球体积很小,而且速度快,机器人识别起来有难度。这位负责人说,机器人不仅要感知乒乓球,还要快速反应。既要看得快、看得准,还要移动快,目前对机器人来说,实现这样“高精准”的要求还有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