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太极获省武术先进单位,薛奇英获先进个人
(同一太极荣获全省先进单位)
一、同一太极:传承创新双驱动 太极文化耀三秦
(一)校内培训再创新高
2024年,同一太极不断加强校内培训力度,全年共举办培训528场,内容涵盖了太极拳的基本功、套路演练、理论讲解等多个方面。通过培训,广大学员不仅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技艺和理论知识,还领略到了太极拳的魅力与内涵。同时,还举办了4期“吴颖锋老师递帖弟子研修班”和“庆祝太极拳申遗成功4周年公益课”等活动,为陈式太极拳在陕西的高质量传承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太极拳进社区活动如火如荼
同一太极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持续推进太极拳进社区。在西安市长安区、鄠邑区、灞桥区,渭南市富平县,铜川市耀州区,咸阳市三原县、泾阳县等地设立了多个辅导站。通过组织太极拳晨练、健康养生宣传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全年惠及社区群众3000余人。同时,我们还走进企业、学校、运动会等场所进行太极拳推广和普及工作。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还提升了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惠及群众2000余人。
(三)大型赛事活动硕果累累
积极参加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展演太极拳比赛选拔赛暨2024年全国太极拳公开赛(西部赛区)、陕西省第二届武林功夫大会、2024年第三届全球太极拳网络大赛、“大拳师杯”第十届太极拳网络视频大赛等赛事,获得7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展现了同一太极的教学水平和学员的竞技实力。
(四)成功举办太极拳公益课
在庆祝太极拳申遗成功4周年之际,同一太极响应号召举办了太极拳公益课。特邀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太极拳非遗传承人、中国武术七段、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吴颖锋老师作为主讲嘉宾,为来自全省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带来了题为《陈氏太极拳——世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的精彩讲座,吸引来自市内50余名太极拳爱好者先来参加。普及了非遗知识,传播了太极文化,增加了相互了解。
(五)国际交流取得新进展
在国际交流方面,同一太极积极做到迎进来、走出去。全年接待外国在华外籍人员5批次,传播中华优秀太极文化。12月5日至8日,同一太极薛奇英老师受邀赴瑞典斯德哥尔摩,执裁“2024北欧武术竞标赛”,并做现场名家表演。这一举措不仅增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也提升了太极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传播弘扬了太极文化。同时,我们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与国际太极拳爱好者进行交流和互动,推动了太极拳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六)积极参加陈全忠大师百岁华诞系列活动
吴颖锋老师作为“庆祝陈全忠大师百年华诞系列活动”总策划人,出版了大型文献画册《百岁华诞世纪典藏---陈式太极拳陈全忠大系》,组织各地陈全忠先生师门成功开展了系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不仅促进了世界各地陈全忠大系太极拳技艺的交流,也增强了各地太极拳爱好者的凝聚力。
同一太极均积极参加各项活动。4月份,同一太极积极组织20余人赴河南温县陈家沟参加“百岁寿星陈全忠大师赴陈家沟祭祖庆典活动”;8月份组织50余人参加“陈全忠大师百岁华诞”交流展演和庆典仪式等活动。在庆祝陈全忠大师百岁首单庆典仪式上,吴颖锋老师作为陈全忠大师的弟子代表作大会发言,表达全体弟子对陈全忠大师的祝福和对弘扬太极拳的决心信心。
(七)武术宣传壮大陕武声势
同一太极吴颖锋老师作为陕西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和陕西武术网主编,全年义务为陕西武术做宣传,及时刊发广大武术爱好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并慷慨解囊承担陕西武术网全部运行费用。同时,同一太极主办的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小红书等短视频账号累计粉丝达30万人,对传播武术文化,弘扬中华国粹发挥了积极作用。
(八)强化师资队伍建设:2024年成功组织举办6期“吴颖锋递帖弟子研修班”,精心传授陈式太极拳的内在机理和哲学思想,精准培养陈式太极拳传承人,促进同一太极高质量发展。培养了30余名高级太极拳教练,全部为国家武术中段位以上。其中3人获得 国家武术七段,18人获得国家武术六段。1人为国家级武术段位考评员,3位国家一级裁判,6位国家二级裁判,3位国家社会体育中级指导员。优化了教师结构,提升了教学质量。
(薛奇英老师荣获全省武术工作先进个人)
二、薛奇英老师:武术推广的践行者
作为同一太极的执行校长兼主教练,薛奇英老师全年坚持在一线教学,每天授课4小时,全年教学时间超过1150小时,累计培养学员17250人次。她不仅在教学上精益求精,还积极投身武术推广活动,不惜牺牲休息时间远赴企业、社区开展武术“六进”活动,培养后继力量。在她的带领下,同一太极成功组织了多期研修班和大型活动,凝聚了人心,传播了太极拳文化。
此外,薛奇英老师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支持陕西武术网的运维工作,并慷慨解囊承担全部运行费用。她的个人荣誉同样令人瞩目:8月份顺利通过“国家级武术段位考评员”复审;12月份受邀赴瑞典斯德哥尔摩执裁“2024北欧武术竞标赛”并做现场名家表演,增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三、展望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