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 以集约化打开AI时代的效率革命
谷歌前CEO施密特曾提出过一个观点:早期电力被引入工业流程之后,并没有比蒸汽机创造更多的生产力,是历经30年时间,电力系统化的创新带来了规模化应用,才实现了生产力的飞跃。
施密特认为,当前的AI和早期的电力极其相似,尽管有一定价值,但并未显露出革命性的生产力,必须要走向规模化部署之后,AI才能带来真正巨大的回报。
事实上,在中国AI已经具备了迈向规模化的基础。按照国家制定的蓝图:到2027年,智能体和智能终端的使用率要达到70%,至2030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90%。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将如水电一样,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千行百业都将迈向智能化变革。
但遗憾的是,当前各行业AI的渗透率距离这一目标还相去甚远。一面是政策引导与市场期待对AI大规模落地的热切呼唤,另一面却是众多企业在AI落地“最后一公里”步履维艰。
要弥合这个巨大落差,唯有从根本上、系统性提升AI落地的效率。而当我们回望产业革命,“集约化”被历史证明是实现高效化、标准化与规模化的有效路径。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也正是循着这条集约化的主线,设计出来的。它是否能够成为AI规模化部署的一条新的通途?
三重关卡:AI规模化落地为何步履维艰
最近两年,大模型技术的火爆登场,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成为驱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全要素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从智能工厂的无人化到智慧城市的精细治理,从生命科学的全新探索到金融风控的智能决策,AI的深度应用早已无处不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AI在实际落地与规模化部署过程中遭遇的“三重门”困境。
首先,是普遍存在的“作坊式”训练模式。浪潮集团执行总裁、总工程师,浪潮云董事长肖雪指出,常规的模型训练模式正是这种“手工作坊”模式,其特点是过程非标、高度依赖人才经验、难以规模化。“这种模式从数据清洗、标注、特征工程到模型选择、训练与调优,整个流程缺乏标准化的工序和自动化的工具链,导致开发周期漫长、资源消耗巨大,且模型质量难以保证,严重制约了AI应用的快速迭代与跨场景复制。”
其次,是数据安全、隐私与合规的隐忧。例如深度学习模型的性能,高度依赖于大量高质量的训练数据。但在当前环境下,数据孤岛现象普遍,数据流通与共享机制不健全,导致“数据荒”与“数据质量差”并存。同时,数据在采集、存储、标注、训练乃至销毁的全生命周期中,都面临着严峻的安全与合规挑战。企业对于核心数据资产泄露、滥用以及触碰法律红线的担忧,使其在拥抱AI时往往心存疑虑。
最后,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碎片化与高门槛。算力资源分散,未能形成集约化、普惠化的供给模式,导致许多企业面临高昂的算力成本;同时复杂的软件栈、多样的开发框架带来了巨大的兼容性与运维挑战;从模型开发、测试、部署到监控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链缺失或不成熟,使得一个AI想法最终转化为稳定可靠的业务应用,过程充满荆棘与不确定性。
肖雪也观察到,市场普遍存在对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分散化、小型化、定制化”的需求,并且需要在特定垂直领域提升模型的效果,同时降低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成本。“因此,我们将在已建成通用算力中心和人工智能模型工厂的基础上,到2025年底建成智能体工厂和训练场,推动AI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很明显,打破僵局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一条能够系统性提升AI开发与应用效率,降低技术门槛,保障数据安全与合规,从而实现低成本、高可靠、规模化复制的根本路径?
这个答案,或许就隐藏在“集约化”这个词当中。
集约化:打开人工智能效率革命的密码
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都离不开“集约化”的驱动。
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的制针工厂分工带来的效率飙升,到亨利·福特创建的汽车生产流水线实现的规模化效应,本质上都是通过将分散的生产要素、非标的工艺流程和独立的管理环节进行集中、整合、标准化与持续优化,以实现规模化和最大程度的可控性,从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换言之,集约化就是将复杂的或依赖个人技艺的创造过程,转变为可控、高效、可重复、可度量的工业化生产过程。
而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则是“集约化”理念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实践先锋。那么,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又是如何践行集约化理念,并系统性解决AI规模化落地的痛点的呢?
集成车间
首先,通过构建协同工作的包括数据车间、模型车间、评测中心、集成车间、客户服务中心在内的“九大单元”,将复杂的模型开发全生命周期,科学地分解为清晰、专业、职责明确的环节。如肖雪所说:“人工智能模型工厂通过‘九大单元’协同沉淀工艺、工序和工具”,这类似于现代化工业生产线上的不同专业工段,每个单元专注于特定领域的价值创造,并沉淀了75道标准化工序和180套专业化工具。通过深度的分工与无缝的协作,打破了“作坊式”开发的低效状态,实现了开发流程的规范化、透明化与可管理化。
模型车间
其次,在至关重要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工厂从顶层设计之初就将安全视为生命线。肖雪强调:“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在设计之初就以安全为核心要素考虑”。具体措施包括:执行严格的租户隔离策略,确保不同客户的订单数据与流程完全独立;在数据车间,以可信数据空间为基础打造,对客户原始数据依照业务需求进行最小化授权,并进行必要的脱敏处理;数据在不同车间传输均采用高等级加密技术;尤为关键的是,在订单完成后,会将客户的原始数据销毁处理,从根本上杜绝二次泄漏风险。
最后,针对基础设施不完善和高门槛等问题,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提供了集强大算力、先进算法、成套工具、管理平台于一体的“端到端”全栈式产品服务。客户无需自行构建和维护复杂且昂贵的基础设施,即可按需获取从数据准备到模型训练、评测、部署乃至运维的一站式、交钥匙服务,这极大地降低了AI应用的技术门槛、初始投资和总体拥有成本。
不难看到,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的集约化,在于构建了统一、标准、安全、高效、开放的AI模型生产模式,将原本分散、无序、高成本、高风险的模型训练,整合进一个高度组织化、流程化的工业流水线当中,使得AI模型的“高效量产”成为现实!
从理想照进现实:模型工厂重塑AI产业生态
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通过集约化,为AI规模化落地提供了全新的参考路径,当然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我们知道,AI规模化部署的前提,是高质量的数据就绪。在大模型领域也一直存在“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in,garbageout)”的说法。
数据车间
在数据层面,数据车间由11套工序和60套工具组成,11道工序主要是数据上传、数据安全审查、数据增广、数据标注等,60套工具主要有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抽样质检、数据销毁等,以标准化流程产出高质量数据集。这种“以质量为核心,以流程驱动、人机结合的精细化运营体系”,其实确保了AI模型数据源的高品质,从根本上解决了“垃圾进,垃圾出”的行业顽疾。
另外,从生态维度,“工厂”的价值要取决于与生态融合的程度。肖雪表示:“浪潮构建的人工智能模型产业集群,整合了覆盖全产业链的上下游伙伴,包括国内上万家及出海400多家联盟成员。”简单理解,这个产业集群是通过九大车间,汇聚最优能力,将使用AI工具的专业门槛转化为标准化、产业化的解决方案,最终以“能力+应用”的结构化体系服务各行业,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
其实,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的出现并非一个偶然,在其背后是人工智能正在经历一场效率革命,而浪潮云的探索也证明了,集约化能够切实通过标准化流程、专业化分工与生态协同,让AI的规模化落地从“理想”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