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生娃”的机器人1年内面世? 所涉企业并无相关专利傍身

8月11日,“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预计一年内面世”的话题登上多个平台热搜榜。

广州卡伊瓦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其峰在接受自媒体采访时称,该公司的孕育机器人结合了孕育箱、人造子宫等技术,完全模拟人的怀孕,预计一年内推出、定价不超过10万元。11日下午,羊城晚报记者联系到张其峰,对方称孕育机器人系香港公司的项目,尚未公开,不接受采访。

创始人称项目将在深圳测试

过去几年,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话题也曾多度博人眼球。然而,跟此次的孕育机器人一比,话题的争议性和关注度显然要靠边站,网友更是吵了翻天:一边是“资本收割骗局”“捞一票就走”“纯粹就是一个噱头”的质疑声不断,一边是对科技发展的各种诧异、期待的声音。

孕育机器人何以“生娃”?

“现在人口在减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其他国家在研究孕育箱,把胚胎放到孕育箱里。”张其峰在此前接受自媒体采访时介绍,他们想把孕育箱放到人形机器人的肚子里,并打造一个人造子宫,人再通过“正常”的受孕行为使其怀孕,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人工授精。

与人一样,孕育机器人“生娃”也需要经历怀胎十月的过程。张其峰称,目前孕育箱的技术比较成熟,卡伊瓦机器人的孕育机器人将完全模仿人的子宫,跟真人怀孕是一样的,“我们只是打造了一个怀孕的(仿生环境),它的温度、生长环境、周边环境,跟真的子宫完全一样”。

项目进展如何?

“我们现在就要把孕育箱结合到机器人的肚子里,植入到它的腹部,怎样能让机器人受孕,受孕以后,让胚胎在它的肚子里面成长,这是我们要攻克的技术。”张其峰说,整个项目现在已经筹备了有两三年时间了,专门有个公司在香港,马上准备拿到深圳来进行测试,计划在一年之内推出样机。

12份发明专利无一相关

跟自然受孕相比,借由机器“代”孕、无痛当爹当妈,即使是在电影里也饱受争议。孕育机器人是解放女性身体,使其摆脱生育带来的痛苦与限制?还是在异化生命孕育,把人变成想生产多少就有多少的商品?科技伦理成为摆在孕育机器人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在张其峰看来,孕育机器人只是家用机器人的其中一项功能。针对孕育机器人可能造成的伦理问题、法律问题,张其峰在此前接受采访时称,今年参加相关座谈会的时候,已经把伦理和法律方面的建议提交给相关部门,认为后续可能会有相关政策或法律陆续出台。

对张其峰的技术质疑也不少。人造子宫的技术突破,及其跟孕育箱的结合,为何诞生在卡伊瓦机器人科技这家成立仅十年、注册资本仅1000万元的企业?

记者注意到,部分报道提到2014年张其峰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卡伊瓦机器人科技官网的某篇报道则提到,张其峰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2016年成立机器人外壳加工厂,逐步推出垂直立体循环停车机器人、“小快-K1送餐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并在2017年成立深圳市卡伊瓦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从服务机器人跨行到孕育机器人,卡伊瓦机器人科技有何科创实力?打开卡伊瓦机器人科技官网展示的12份专利证书,分别为卡伊瓦机器人的语音定制管理系统、智能点菜系统、设备自检系统、迎宾管理系统、送餐管理系统、路面情况智能判定系统,以及2份外观涉及专利、3份实用新型专利、1份商标注册证。

就专利证书而言,卡伊瓦机器人科技并不具备全球首款“孕育机器人”项目落地的跨界实力。

记者手记

“炒概念”也请用点心

记者不久前才梳理完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融资数据,截至8月7日,该领域今年已发生107起融资事件,累计融资金额约278.79亿元(部分事件因未披露融资额无法计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正在加速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行业龙头也开始用商业落地的“订单热”来撕掉“表演”的标签。

需要提醒的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鱼龙”混杂属实有些离谱。只做送餐机器人的企业,没有多少相关发明专利,却说要一年内推出孕育机器人。不知是不是又要加深大家“炒概念”的印象。毕竟,智元机器人大手笔入主上纬新材,“借壳上市”疑云炒出10个“20cm”涨停,赚到钱的肯定拍手称赞、管他真假,接盘的人就不知是何滋味。

在梳理相关资料时,记者更是发现张其峰在参加座谈会时曾提到,智能机器人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需要引导、强化产业基金投入,积极推动政府产业基金与市场化基金联动,不断培育壮大专项资本、战略资本,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投入。

有人喊缺钱,有人拿到钱。“资金热”似乎造成了一种“技术井喷”的假象,但请缺钱的企业炒“概念”也要用点心。

文|记者许张超

图|官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