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港,你该知道这座“英雄城”和它承载的“国之大者”
1911年,黄骅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一个贫苦家庭。可能,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很多年后,中国第二大煤炭输出港将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这就是黄骅港,一座位于河北沧州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国际港口,拥有全国首个煤炭装卸全流程自动作业线,是国家西煤东运、南煤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

黄骅港是一座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国际港口。 黄骅港 供图
英雄姓名,熠熠生辉;沧州古城,向海图强。
英雄黄骅,魂留沧州
彼时还叫“黄金山”的那个孩子,在十几岁时就在湖北家乡参加了赤卫队,1929年18岁时入党,1930年参加红军,之后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延安。随后,他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从此“黄金山”改名黄骅。
黄骅智勇双全、治军有方,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灵活运用“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其一点”的方针,领导军队,打击日寇、保卫国土,敌寇闻风丧胆。这位年轻的抗日英雄在华北平原上纵横驰骋,征袍不洗,气宇轩昂,英姿勃发。
不幸的是,1943年6月30日,身为115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的黄骅,在新青县大赵村主持军区侦察通讯工作会议时,遭到叛徒杀害。
英雄不死,光耀人间!为纪念黄骅烈士,新青县更名为黄骅县。从此,“黄骅”的英雄名、烈士节就常驻渤海,情留燕赵;沧州也与这位抗日英雄,就有了牢不可破的联结。

繁忙的黄骅港。 黄骅港 供图
1989年,黄骅县改为“黄骅市”,如今,在黄骅烈士的牺牲地——大赵村,向东30多公里便是如今的黄骅港。它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目前已上升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樯帆林立,汽笛远达,吊机高耸,“黑金”奔涌。
看到这派繁荣的景象,英雄也应含笑。
“精卫填海”,黄骅港崛起
沧州,因沧海之滨而得名。沧州拥有116公里渤海海岸线,但过去长期处于“有海无港、有港无产、有产无城”的状态。
在过往,河北、鲁北大量的对外物资,只能通过天津港、青岛港甚至遥远的江苏连云港转运,增加中转环节,加大了物资的耗损,延长了运输时间,提高了商品的成本。而且,晋煤外运的速度,直接关系着华北、华东许多省市的工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
二十世纪90年代,党中央决定建设国家西煤东运第二条大通道,这让黄骅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机——建设黄骅港!历史选择了黄骅,沧州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1997年11月25日,黄骅港建设正式开启。
原本,黄骅属于淤泥粉沙质海岸,近岸海域泥沙含量较高,以二十世纪90年代港口建设初期的技术和经验,这样的地质条件下,全世界没有一个成功建港的先例。当时,200多位各领域专家实地勘察,调研会诊、开展研究,终于解决了泥沙、水文地质、平面布置、建设方案等问题,突破了淤泥质海岸建设深水大港的瓶颈,实施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外航道整治工程。
四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建设者填海造地、挖沙造港。建港初期,没水、没电、没路,建设者喝的是苦咸水,睡的是硬板房,终于盐碱地上出奇迹,小渔村成大港口。
2001年11月,黄骅港一期工程完工,比计划工期整整提前了3年,当时3个煤炭泊位投产,一列列火车载着数千吨煤从神东呼啸入港、装船出海。建立在淤泥粉沙质海岸之上的黄骅港,被称为“精卫填海”式的奇迹,沧州人用自己的奋斗不屈,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的新路。
“渤海滩,金银滩。鱼肥,对虾鲜。如今再建个新港口,生活一步一层天。”从此,沧州人从“苦海沿边”改命,奔向港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黄骅港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运输港口。 黄骅港 供图
2005年黄骅港二期投产当年即实现达产,次年二期扩容工程开工建设;2011年4月,三期工程开工建设,2012年12月主体工程完工,在全国首次采用封闭筒仓工艺,再不见煤尘飞扬;2012年10月,四期工程开工建设,用时不到一年,主体工程于2013年9月全部完成;2018年,黄骅港煤炭下水量首次突破2亿吨大关,20万吨级航道竣工验收,沧州黄骅港向现代化综合大港迈出一大步……
如今,科技赋能让黄骅成为绿色港口、智慧港口:一列满载煤炭的列车缓缓抵达,长长的车厢被定位车牵引至抵港第一站——翻车机房,依托自主研发的智能生产系统,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仅用一个小时就完成了8000吨煤炭卸车作业。
作为世界上首个实现翻堆取装全流程智能化的煤炭港口,黄骅港一艘5万吨级的运煤船,24小时内就可以完成装卸货,智能化的全流程抑尘系统让黄骅港看不到煤尘飞舞,煤污水也实现循环利用。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市考察调研,先后考察了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黄骅港煤炭港区,了解当地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港区生产经营及发展规划等情况。
央视新闻在报道总书记这次调研时,有一则新闻的标题是《习近平考察河北沧州,关注这些“国之大者”》。为何总书记考察河北沧州之行,与“国之大者”强关联?
因为盐碱地麦田关系中国粮食安全、中国人“饭碗”的安全;黄骅港煤炭运输关系到中国的能源安全。总书记在沧州选择调研“一陆一海”,蕴含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黄骅港边已经崛起一座滨海新城。 黄骅港 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骅港煤炭港区时强调,河北区位优势独特,海运条件便利,要持续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功能布局,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港通天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年轻的黄骅港被寄予厚望,沧州人民备受鼓舞。
黄骅港,是距离雄安新区最近的出海口之一。2023年9月,雄安新区综合保税区设立黄骅港雄安综合服务中心,将港口口岸的申报、订舱、查验、检验检疫等功能前置,提供全程多式联运物流服务。“雄安报关、黄骅港验放”“雄安报关、雄安验放”正在成为现实,为雄安新区打造高效、便捷、经济、稳定的出海运输通道。
此外,黄骅港正在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2025年春节期间,黄骅港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双列连发”,满载着来自天津、山东、河北的汽车配件、轴承、办公用品等货物,行程4000多公里抵达中亚重要枢纽城市——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港产城融合互促激发新动能,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黄骅港,加速构建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化学品、高端涂料、绿色农用化学品等五大产业集群。
盐碱地与国家粮食安全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 实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
风吹麦浪,丰收在望,沧州人在盐碱地上创造着绿色奇迹。
黄骅地处渤海沿边,冬春干旱少雨,土壤盐碱化程度高。“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这段顺口溜道出了沧州盐碱地昔日的困境。“碱嘎巴地上种粮难”,偏偏沧州人要向盐碱地要粮食,要为“国之大者”做探索,向盐碱地发起了攻坚战。
多年以来,沧州利用大型收割机等机械,实行秸秆覆盖(能有效减少地表蒸腾,抑制盐碱上升)、起垄覆膜(可提高地温,集雨蓄水,规避盐碱),对盐碱地进行改造,还制发了《沧州市建立完善盐碱地轮作休耕模式的指导意见》。沧州改良品种,选育适宜在盐碱地上生存的品种,40多年间,先后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三个自主研发品种。在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沧州的盐碱地盐碱程度持续下降,旱碱麦产量不断增加。

5月14日,黄骅海滨盐碱地里的抗旱小麦长势喜人。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黄骅的旱碱地麦田里说:“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沧州深刻认识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发展特色农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为落实总书记的要求,沧州相继出台《沧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方案(2024—2025年)》和《沧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2024—2030年)》,确定了“一基地、一园区、四体系、多样板”建设重点。
特别是,“沧州”二字被历史性写入了中办、国办文件,在《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中办发〔2023〕44号)中明确提出:“支持河北沧州等地开展旱碱麦种植及产业化推广”。
种子“芯片”与港口“雄心”
央视新闻曾这么总结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沧州的深意所在:
从旱碱地麦田这“一陆”,到黄骅港这“一海”,从绿色的麦浪,到黑色的煤流,习近平总书记河北沧州之行主要看了两个考察点,但蕴含的关注点很多,从粮食安全到能源安全,从种子的“芯片”到港口的“雄心”,都承载着“国之大者”。
从沧州盐碱地上的旱碱麦,到黄骅港里的煤炭堆,沧州的“一陆一海”与“国之大者”息息相关,沧州当仁不让、勇挑重担,向海图强,改天变地。
沧州全市深刻认识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发展特色农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抓好黄骅港规划建设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意义。

黄骅海滨湿地。 视觉中国 图
在2025年沧州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是这样介绍2024年的工作回顾:
——大力推进雄安自贸区沧州联动创新区建设,“区港通”模式实现实体运行,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项目全面启动。
——《黄骅港总体规划(2016—2035年)》修订版即将获批。30万吨原油码头、滚装码头一期等6个码头项目开工建设。开通黄骅港美西集装箱航线,打通了京津冀乃至中国北方地区至美国西海岸最快海运通道。
——盐碱地综合利用提质增效。旱碱麦育种、种植、推广、加工体系高效运转,四个“国字号”平台挂牌运行,审定3个旱碱麦新品种,“黄骅旱碱麦”区域公用品牌获批,盐碱地全产业链产值达136亿元。155万亩旱碱麦喜获丰收,秋播185万亩,再创新高。
黄骅市、黄骅港,是以英雄命名的城市和港口,赓续着英雄的血脉,讲述着艰苦卓绝的奋斗故事,承担着国家赋予的重任。昔日“盐碱荒滩”上崛起现代化综合服务大港,“碱嘎巴”变出“金疙瘩”旱碱麦。
如今,黄骅港正破解“一煤独大”格局,努力打造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如今,沧州的旱碱麦已经达到了平均亩产520斤,农业的“芯片”作用越来越大。“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沧州是低调的,黄骅是务实的,但是,你应该知道这座英雄城、这座英雄港。

海报设计 郑达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