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会客厅丨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零碳转轨重构能源体系 加速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双碳与ESG 沈应时】自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中国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下降到2024年的53.2%,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由14.5%提高至28.6%,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列入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25年4月23日至24日,以“未来地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主题的“2025未来地球:科学与应用大会”在江西省景德镇市召开。在大会现场,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提到,“‘未来地球计划’是为了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因此我们需要从产业端着手进行零碳转轨,将能源结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主体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零碳轨道上。”
在现场,围绕“零碳转轨”“零碳产业”“零碳技术”等话题,环球网对潘家华进行了专访。
【人物档案】
潘家华,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领域包括能源优化和系统分析模型构建、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政策、碳市场中电力成本传递的分析与评价、碳市场与可再生能源政策协调以及地方低碳发展战略和规划等。
以下为专访全文:
零碳转轨不仅是解决环境问题,更是产业变革
环球网: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在您看来“零碳”如何赋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潘家华:“零碳”不仅仅是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更是产业端尤其是能源侧的零碳转型。中国零碳转型是系统性发展范式的革新。2020年中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双碳”目标,标志着中国从应对气候变化参与者向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在“双碳”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可再生能源保持了高速度发展,在2024年实现风电装机量约5.2亿千瓦、太阳能装机量8.9亿千瓦,在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14.8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规模。
这种转型就是零碳转轨,即对能源体系进行重构,从依赖化石燃料转向发展零碳能源的轨道上。将化石燃料从开采到消费的产业链转换到零碳能源全产业链上,赋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零碳转轨抓手是产业端零碳转型
环球网:作为“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分会场召集人,请您介绍一下本次分会。
潘家华:2021年我国《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意见》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分会旨在讨论产业体系进行零碳转轨的具体行动,将能源结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主体转向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零碳轨道上。
环球网:在您看来零碳转型的产业链包含哪些?
潘家华:零碳产业链包含零碳能源供给体系、零碳能源储存及输送体系、零碳能源终端用能体系、零碳产业循环利用体系等四个方面。
零碳能源供给体系包含发电装备制造,如风力发电机、光伏组件、水轮机、生物质能转化装置等零碳能源设备研发制造;清洁能源生产,包括风电场、光伏电站、水电站等全生命周期生产活动。
零碳能源储存及输送体系包含零碳能源储存体系,如物理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化学储能(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输送体系包含电网、智能化管理平台等。
零碳能源终端用能体系包含交通领域,如电动汽车与绿电充电网络协同体系;建筑领域,如热泵供暖及绿色建筑打造等;工业领域,如制造用“绿电”、电驱制造等。
零碳产业循环利用体系包含电池梯次利用及再生回收产业链、光伏板再生、风电叶片回收等。
在零碳产业实践方面,我们在北京市通州区进行了“零碳单元体”的试验。所谓“零碳单元体”是通过构建包括屋顶光伏、储能系统与家用终端进行结合的零碳电力生产—储能—终端利用的优化集成系统。在电力冗余时,通过“电能路由器”将每家每户的多余电力储存在储能系统中,一方面可实现零碳电力自发自用,如家电使用、电动汽车充电等;另一方面与电网实行良性互动,在电网不需要电时进行电池储能,在电网需要电力时,将零碳电力出售给电网。这是相对独立自发自用的家居单元体形态。如果一个村庄、一个社区,各个建筑屋顶安装光伏集中共享一个较大容量的储能装置,就可以成为多个电力生产单元共享一个储能单元的“零碳单元体”的“合作社”形态。每家每户自发自用余电进入储能柜,在晚上或阴雨天储能柜的电力供给各家各户,集中到储能柜充电。这个合作社也可与电网良性互联。后续我们计划在昆山也进行这样的实验。
大模型技术将成为零碳转轨的加速器
环球网:现如今,大模型技术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您觉得大模型如何赋能零碳转轨?
潘家华:大模型将赋能零碳产业体系。如能源生产方面,大模型通过整合气象数据、设备运行参数和历史发电数据,可提前预测光伏、风电的发电功率;系统优化方面,大模型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可模拟储能设备的充放电行为,优化储能容量配置;大模型结合电网智能调控平台,可实现新能源输送的动态控制。虚拟电厂方面,大模型可虚拟电厂响应速度,提升清洁能源利用率。
大模型技术将成为零碳转轨的加速器,助力零碳产业体系与万物互联,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