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别把劲都使在孩子身上!真正的教育不是要求,而是影响
导语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位全职妈妈的哭诉:
她说自从有了孩子之后,自己可以说是全身心的付出了。
年薪几十万的工作,因为想要陪伴孩子所以说辞就辞了;一月两万的育儿嫂,想着对孩子好说请就请了;一年几万的早教班,想着能够给孩子提前的大脑开发也是说报就报了......
这还只是金钱的投入,至于精神心血的投入更是不计其数。
那么,孩子被培养的很优秀吗?
答案正好相反。
现在孩子虽然小,但却事事都要和妈妈对着干,越想让人家做的事情人家越不做,甚至对妈妈的付出毫不在意,说起来就是“妈妈是我们家里面最没用的人”。
这不禁让人困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开心爸爸觉得,教育孩子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妈妈自己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才行。
人民日报曾说过:
“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教育从来不是要求,而是影响,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真正觉醒的家庭:只改变自己,不改变孩子。”
诚以为然,很多时候爸爸妈妈管不好自己,再多的教育都是徒劳的。
你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的教育
90年代曾经有个风靡全国的广告。
一个爸爸,不管多忙多累都要坚持每天晚上给妈妈打洗脚水,并且帮助妈妈洗脚。而当这一幕被年幼的孩子看到后,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晚上,小男孩费力的端了一盆洗脚水,颤颤巍巍的走到妈妈面前,奶声奶气的说,妈妈我来给你洗脚。
这就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要求,只有影响。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就明确的指出了,儿童是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的,这一过程其实就是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特别是年幼的时候。
他们会一板一眼的模仿着周围人,特别是爸爸妈妈的一切,包括语言包括态度也包括行为举止。他们就像是一块白板,任由爸爸妈妈在上面涂下以自己为模板的笔画。
爸爸妈妈一回家就瘫在沙发上玩手机,就会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孩子也开始一回家就坐在沙发上捧着平板,看的津津有味;
爸爸妈妈不经意间说出的一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话,却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把这句话当成了自己的口头禅,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来来回回的说。
爸爸妈妈每天都是对生活对工作的抱怨,就会发现孩子的眼中也都是问题,对什么事情都会下意识的抱怨,而不是说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教育孩子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而榜样往往是其中的捷径。
曾经的“母子双双考上浙大”的新闻至今都被大家反复提起。
浙江的一位护士妈妈,不安于现状,心里总是有一颗躁动的想要继续学习深造的心。于是她开始了积极的备考,正好儿子刚考上了浙大,于是她也把眼光放在了浙大上。
而在经历了一段“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经历后,她如愿以偿的考入了浙大,和自己的儿子成为了校友。
这其实就是爸爸妈妈榜样对孩子的影响。
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并不是说要放弃自己,全身心的围绕在孩子身边。
而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想让孩子干什么的时候,自己首先要做到。
一方面,自己的一言一行会给孩子一个最为直观的榜样,这是一种内在能量的驱动,驱动着孩子不断调整自己,直至和爸爸妈妈同频变得更好。这种内心深处的底层逻辑,远比讲道理以及时刻监督,有效得多;
另外一方面,爸爸妈妈在自己去做的过程中,也能够真切体会到不同事情中的重点难点,在给孩子帮助的时候也能够更有针对性一些。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也能够根据孩子的反馈,时刻调整自己的行为,在不断改进自己的同时,让孩子也能变得更好。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千万种,但最好的那种,往往是“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自己就先成为那个样子”。
父母松弛,孩子才能成长
与全身心放在孩子身上相对应的态度是松弛感。
对于爸爸妈妈来说,松弛感就是减缓焦虑,不着急不过度干预孩子的状态。简单来说,松弛感就是爸爸妈妈能够抓大放小,不要因为一件两件的小事暴跳如雷,也不会因为孩子暂时的失败而怀疑自己。
爸爸妈妈放松了自己,孩子才能有更多的空间去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不完美
很多时候,我们好像是陷入到了一个怪圈:做父母,一定要完美,特别是妈妈,更是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能胜任工作还能照顾好孩子。一旦犯错,就会被很多人指责。
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的。
我们不能给孩子足够优渥的经济条件,这是社会的残酷现实,永远都是少部分人拥有大部分的财富。但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正确面对现实的心态。
不算太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更早的激起孩子对优越生活的向往,更能够磨砺孩子的毅力,更能够让孩子变得坚强,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
我们不能给孩子更加科学的教育,帮助孩子在早期拥有知识以及人生方面的高度,但我们可以以身作则,让孩子知道要想成功真的需要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明白靠自己的双手去生活一点都不丢人的生活态度;
我们不能给孩子更多的陪伴,但可以抓住仅有的时间,用更加高效的陪伴来弥补。
有时候,反而不完美的父母,更能养育出完美的孩子。
对待孩子,可以更加宽容
而在对待孩子这件事情上,爸爸妈妈可以更加宽容一些。
比如抓大放小,在大原则不变的基础上,琐碎的事情可以适当的放松,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原则性的问题,无论是多么费事都要让孩子清楚明白,为什么以及该怎么做;而细节的问题,更应该通过引导或者是以身作则的方式来改变孩子。
可能有的爸爸妈妈们觉得,孩子很多的小毛病,如果不及时纠正的话,很有可能形成习惯性动作,以后再想改就难了。
但说实话,很多时候所谓的小毛病也不算是什么大的问题,只是没有按照爸爸妈妈的经验或者习惯做而已。他们可能会在一次两次的碰壁后明白正确的做法,也可能会在耳濡目染爸爸妈妈怎么做以后慢慢的学会了自己该怎么做。
孩子只有自己试错后,才能找到真正正确的路。虽然过程有点曲折,但却是最有效让孩子记忆最深刻的。
最后
真的希望爸爸妈妈都能看到这篇文章。
都能明白养育孩子不是一味地付出,也不是各种不如别人的内耗,更不是一场牺牲自己所有的体验,而是一次用自己的成长带动孩子长大的惊喜历程。
真正的教育,永远都是影响而不是要求。
文:开心爸爸的日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