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有了“北京模式”
有了“从0到1”的原创性创新之后,北京如何接续实现“从1到10”“从10到100”的科技创新转化、产业化发展?
记者今天从2025年服贸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论坛上了解到,北京市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工作机制正式发布,聚焦创新策源、产业转化、场景应用和产业落地,打造全链条融合发展的“北京模式”。
科研机构与企业“强强联合”
人形机器人里的首个“百米飞人”天工,零下35摄氏度也能启动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在交通、教育等领域落地的自主CPU……近些年北京不断涌现的科技突破,逐渐向产业化加速迈进。数据显示,北京目前共有1475家企业设立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0家。这凸显出企业强大的创新活力。
“北京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突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北京将进一步强化在区块链与先进计算、RISC-V等强应用牵引产业领域形成的“科研机构+企业”模式,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全链条协同攻关。
创新需要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无论是天工、还是自主芯片,除了企业创新,背后都有科研院所的身影。为此,北京将发挥北京高校、研究机构多的优势,保持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引领优势,加强面向产业转化的有组织科技创新。
在备受关注的原始创新领域,相关部门将用好已形成的自然科学基金“市-区-企业”共同出资联合基金模式,引导企业出资、出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卡脖子”问题。
同时,针对前沿产业,也将优化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的“领军人才+新型研发机构”模式,发挥北京智源研究院、北生所、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的作用,推动开展面向未来、具有产业价值、引领型的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支撑。
分行业分领域建立孵化平台
“创新链”遇见“产业链”,如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新质生产力?
北京将端出一系列政策举措。据介绍,北京根据产业特点,分行业分领域建立孵化平台,培养、引进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进一步优化产业共性平台体系,加强概念验证、中试等共性平台建设,加强北京首台(套)示范应用,充分发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为了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北京此次更加明确了各个部门的分工:市发改委做好统筹,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是驱动创新的“策源部门”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孵化部门”、抓“0-1”原始创新引领,市经信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抓产业转化、场景应用和产业发展、重点是“1-10”“10-100”,各区抓产业落地。
“北京还会一体化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和生态构建。”相关负责人举例,北京将组建由战略科学家、企业家和行业领军人才等组成的融合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全方位“扫描”,分析国际国内前沿科技发展态势、重大科研方向布局和领军人才团队,加强对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识别研判,提前布局产业前沿领域、抢占未来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