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镇“两山”转化典型案例——昔日干沙滩变成金沙滩
一、背景介绍
闽宁镇地处贺兰山脚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曾是茫茫戈壁、连绵沙丘。二十多年来,闽宁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优化自然环境,强化产业发展,地区经济实现稳步发展。如今的闽宁镇,已呈现红瓦白柱、绿树成荫、街道整洁、环境优美的和美景象,实现了昔日戈壁荒滩的生态“蝶变”。2023年,闽宁镇荣获国家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大力推行生态移民,全面开展生态修复。闽宁镇自1997年正式成立以来,共接收了6.6万名贫困民众,通过全面开展生态修复,既使生态脆弱的西海固山区“复绿”、又在风沙肆虐的闽宁戈壁滩“造绿”,实现两片区域“双绿”,可谓“一把钥匙打开了两把‘锈迹斑斑’的铁锁”。
大力推进生态富民,以生态优势赋能乡村振兴。闽宁镇结合自身禀赋,培育出酿酒葡萄和红树莓种植、肉牛养殖、设施温棚等特色生态产业,全年人均纯收入从刚开始移民开发时的500元左右增长到2024年的约1.9万元,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重大转变。
助力村民脱贫的双孢菇,从小作坊搬到了智能化厂房,年产值达到400万元,并成功推广到宁夏和甘肃两省区。积极发展葡萄酒产业,种植葡萄、建设酒庄、举办博览会、拓展“葡萄酒 ”新业态,全镇葡萄酒综合产值达29.6亿元。
闽宁镇原隆村利用光照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光伏农业产业园,并通过土地流转建设光伏大棚,使农民获得土地租金、光伏分红和进棚务工收入,打造了原隆村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生态富民的新产业。光伏农业产业园280座光伏大棚每年发电4000多万度,收入3000多万元。
打造山海情深品牌,做优做强生态旅游模式。借助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闽宁镇以生态为特色、文化为内涵、旅游为载体,挖掘整合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着力打造集“休闲娱乐 旅游观光 文化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山海情”文旅园,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三、经验启示
闽宁镇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守中,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原则的探索中,通过东西协作、移民吊庄、生态修复、黄河扬水、菌草固沙、绿色发展等一系列创新扶贫机制和科学技术,不断优化自然环境、强化产业发展,创造出了“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奇迹,走出了一条东西协作的脱贫之路、产业支撑的致富之路、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
供稿:银川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科
审核:王媛 编辑:吴昶君
校审:杨瑞雪 签发:高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