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从“小众”到“爆款”:中端医疗险成行业“新宠”,开启黄金时代

作为医疗险领域的新兴力量,中端医疗险巧妙地介于百万医疗险和高端医疗险之间,凭借独特的优势,迅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成为众多保险公司竞相布局的“新宠”。

“从平安健康险的数据来看,去年中端医疗险的保费增长高达7倍。”在近日参加第一财经的电视访谈时,平安健康险总经理助理喻宁透露了上述数据。

“重疾不重”创始人、业内资深从业专家丁云生更是预测:“未来中端医疗险的保费或将达到千亿级别,甚至可以靠近万亿级别。”

毋庸置疑的是,中端医疗险的黄金时代已然开启。回头看,这股热潮背后是怎样的市场驱动力?向前看,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端医疗险又将走向何方?

市场新变革下,中端医疗险强势“走红”

对健康险业内人士来说,2024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年,健康险保费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根据《健康险2025展望报告:专业化时代的增长密码》数据统计,2024年医疗险规模首次超过重疾险,以约44%的占比成为健康险市场第一大险种,行业由此迈入“医疗险主导的专业化时代”。

而在医疗险市场中,如果说百万医疗险是这几年撑起了医疗险增长的“基本盘”,那从2024年开始中端医疗险的强势“走红”,则被视为医疗险市场的下一个重要增长点。

何为中端医疗险?喻宁解释称,目前行业内对于中端医疗险并无统一的定义,如果从保险责任、医疗资源覆盖角度做划分,则公立医院普通部定义为大众责任,公立医院特需、国际部为中端医疗险责任,私立医院则需高端医疗险覆盖。

在平安健康险近日发布的《2024年度个人客户十大行为报告》(下称“报告”)中,关于中高端医疗险的数据就是这类产品崛起的印证。报告显示,2024年该公司中高端医疗险新保客户数同比增长445%;在新版中高端产品推出后,选择升级的客户比例是原来的8倍以上。

相较于保费较为高昂的高端医疗险,业内人士更看好中端医疗险的增量。华泰证券在研报中称:“高端医疗险年保费多在1万元/年以上,保费规模较小。我们估计中端医疗险更有发展前景,保费可能在3000-4000元/年左右。”而近两年行业中也已有平安健康险、友邦人寿、人保健康、众安保险等多家机构纷纷推出中端医疗险产品,其中不乏“爆款”。

中端医疗险崛起背后的驱动力

在业内人士眼中,中端医疗险能够“走红”,背后有着深层次的驱动因素。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医保支付改革持续推进,中端医疗险能够在这一背景下以“独立”形式精准补位。

具体来说,从居民医疗需求角度来看,据波士顿咨询发布的《2023中国未来消费者报告》显示, 从2022年到2030年,中国预计再增8000万中产及以上人群。这一群体在经济实力提升的同时,对高品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尤为突出。智研咨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高端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包括公立特需及私立高品质医疗机构在内的中国高端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3055亿元增长至了2023年的5567亿元。而中端医疗险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无疑将成为高品质医疗服务的重要支付方。

同时,近年来国内的医保支付改革,则进一步放大了中端医疗险的需求。

华泰证券认为,医保支付改革使得“医保补充”型商业医疗险的吸引力或下降,有一定支付力的消费者可能会转而寻求完全“独立”于医保、不受DRG/DIP支付机制约束的商业保险,以负担医保目录外的药械和更高的住院费用。“DRG/DIP改革有望为中端医疗险带来新的发展空间,提高保险公司健康险保费。”华泰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李健团队在研报中称。该团队以纳税人群为基础预测称,中端医疗险的潜在目标客群为1亿人。

丁云生则表示,医保改革给公立医院带来了较大压力,未来公立医院开设国际部是趋势。“我们不能够低估了老百姓去找好医生、好药的决心。当我们知道只需要多花一点钱,就能够去公立医院的国际部看到名医、用到原研药,我相信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会倾向于选择投保这种中端医疗险的。”丁云生说。

中端医疗险的未来:从支付方走向价值回馈

中端医疗险的快速增长只是一个开始。展望未来,中端医疗险又将如何进化,以更好满足民众对于高品质医疗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从而支撑这一产品走得更远?

喻宁给出的答案是从支付方走向价值回馈。“怎样能够让中端医疗险给到消费者足够的价值回馈,从而真正满足需求,我觉得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喻宁看来,中端医疗险的这种价值回馈体现在多个方面,既需要有保障内容的多样化、服务的精准支持,也要有更亲民的价格。

从保障内容来看,喻宁认为中端医疗险需要向更自由的医疗资源选择上去突破。“市场上的中端医疗险目前基本上都是围绕特需医疗来设计产品责任。但是其实各个城市的客户的需求上会不太一样。有的城市,例如苏州,看小毛病会在本地医院普通部,而一旦需要特需医疗资源可能更多会去上海,所以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是我们考虑的重点。”喻宁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障更多元化、责任能够向下兼容的中端医疗险显然更能贴合客户不同状态下的多样需求。平安健康险去年推出的“平安双子星·中端医疗险”就是该趋势下的典型落地样本。

据喻宁介绍称,产品名称“双子星”中“双”的定义就在于其产品内容的双层设计,既能覆盖特需部、国际部的VIP病房,又能在普通部0元起赔。“如果是小病小痛,其实在当地就可以就医,即使当地特需医疗资源匮乏,‘双子星’针对普通部1万元以下赔付70%的设计也能为客户提供保障价值。而如果客户罹患重大疾病的话,需要去更大的医院,甚至是去一线城市接受高品质的治疗,那‘双子星’也可以覆盖顶尖三甲医院的特需部及国际部,为患者免除后顾之忧。”

亦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端医疗险产品在种类细分方面仍存在不足,未来其发展将更趋向多元化,例如针对中端非标体市场的保险产品仍存在较大缺口,需要更多针对性的供给。

从服务角度而言,相对于普通的百万医疗险,显然消费者对于中端产品的服务丰富度及精准度要求更高。而更好的服务背后,无疑需要有强大的医疗资源网络和运营经验来支撑。

背靠中国平安集团的平安健康险显然就有这样的优势。依托集团的医疗健康生态,平安健康险将“健康保险 医健服务”作为自己的双轮驱动战略,深度布局覆盖医疗健康旅程的各项服务,并得到了客户广泛认可。

平安健康险的上述客户行为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围绕就医全过程、疾病全病程推出的医健服务累计服务个人客户36.7万人次,同比大幅增长32%,满意度高达97.93%。

客户对医健服务需求的变化也为指引了保险产品迭代升级方向。仍以“平安双子星·中端医疗险”(2025版)为例,除了在就医资源和保障责任升级外,平安健康险在服务端也推出了全方位、一站式的医健服务,覆盖帮看病、帮住院、帮出院、帮康复的就医全流程,并新增了个性化科学减重管理服务,解决客户健康管理难题。

在丰富责任、保证服务的基础上,如何让中端医疗险的价格能够更亲民,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价值感,是喻宁下一步需要仔细琢磨的事情。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保险公司或可通过优化成本结构、精准风险定价等方法,在保证保障质量的同时降低中端医疗险的价格门槛,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覆盖面。

综合业内人士观点,未来随着市场扩容和消费者需求的分层细化,进入黄金时代的中端医疗险无疑也将迎来全面升级:一方面,通过精准风险评估与差异化定价,让中等保费支出匹配更自由的医疗资源选择;另一方面,持续拓展服务边界,整合医院特需部、国际部等医疗资源,满足客户个性化诊疗需求。

在此过程中,中端医疗险也将在医保改革的大背景下与基本医保协同发展:基本医保筑牢民生保障底线,中端医疗险则作为衔接纽带,以市场化手段填补高品质医疗服务缺口。这种协同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完善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架构,更能通过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切实增强全民健康保障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