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获评“上海健康科普特别贡献人物”

5月21日,第三届上海市健康科普引领展示活动暨新时代健康科普大赛发布典礼”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上观新闻 图

正值上海科技节举办之际,5月21日,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爱卫办联合主办,市健康促进中心承办,健康云协办的“科普点亮健康上海——第三届上海市健康科普引领展示活动暨新时代健康科普大赛发布典礼”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

此次活动共产生健康科普作品、健康科普品牌、健康科普管理、健康科普人物等四大类226个项目,网络传播量超过30亿次。活动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范先群被授予“上海健康科普特别贡献人物”称号。

作为一名眼科专家,范先群带领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学子们开展“逐光万里行”调研行动,走访全国20个省份、60余家机构,系统梳理中国眼健康科普体系现状,发现三大问题,即现有眼健康科普体系运行不佳、眼健康科普资源匮乏体系待完善、乡村眼健康科普罕至而供需失衡。为此,他在全国两会期间呼吁“要让每个追光少年都拥有光明的未来”。

同时,范先群牵头搭建多个科普平台,如“慧眼‘医+X’”青年科技创新工作室、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学院黄浦分院等,带领团队创新科普传播方式,制作系列短视频播放量破亿、主编眼健康系列科普丛书、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多篇作品。

此外,他还推动“健康无国界、光明共守护”,汇聚25个国家及地区93家单位,共建“一带一路”眼健康联盟,并牵头在东亚地区成立多个推广中心,将科普传输到国外;设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关爱基金和“悦目瞳行”眼健康公益基金,汇聚全社会爱心力量关爱罕见病患儿与弱势群体,推动公益与科普融合发展。

在当日的活动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疼痛科主任郑拥军等16人获得“健康科普杰出人物”称号,上海中医药大学汤康敏、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许慧琴等15人获得“健康科普新锐人物”称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沈芳芳、第九人民医院张峻等获得“优秀健康科普管理(个人)”奖项,另外还有128件优秀作品获“健康科普作品奖”。

从事心理科普工作17年,乔颖坦言,这份坚持源于心中的“三把火”:“第一把是‘创新之火’,打造医院官方微信、微博、B站、小红书等账号,建立全媒体矩阵,创建亚洲首个精神专科医院的患者艺术画廊,借助重要节点开展科普活动,全市联动、全网传播,去年传播量已突破3600万,让专业科普走进千家万户;第二把是‘跨界之火’,与各大出版社合作‘600号’系列科普书籍,与喜马拉雅携手推出心理播客,与B站合作国内首部心理微电影,目前播放量超过8500万,用多元化形式把心理健康带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第三把是‘文化之火’,参与医疗纪录片《人间世》拍摄,与音乐家合作音乐疗愈、与上海博物馆等合作文创产品,让科普承载城市文化的温度。”

如果说,乔颖的心愿是让大家不再“害怕自己的情绪”,那么另一位“健康科普杰出人物”获得者、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疼痛科主任郑拥军的目标,则是让人们不再“忍痛”。疼痛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生命的无声呼救,“痛的领悟”也是“爱的答案”,疼痛科普的实践之路在于“破局”:他带领团队构建全维度科普体系,将复杂医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语言、视频和互动案例;他们联合全国疼痛专家发布科普作品数千条,覆盖社区、网络和大型展会。

“为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上海行动,鼓励和宣传为健康科普作出突出贡献的机构与个人,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健康科普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上海已成功举办两届上海市健康科普引领展示活动。”上海市爱卫办主任、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陆韬宏表示,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是健康中国和健康上海的“第一行动”,也是落实“健康优先战略”的关键环节。未来,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30余万医务工作者将继续携手共行,让健康科普融入所有医务人员基因。

获奖名单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