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车来了”母公司叩响港股,要做智能时序数据第一股?

文 | 港股研究社

" 车来了 " 赴港上市了?

两次递表后,5 月 16 日,中国最大公交出行平台 " 车来了 " 的母公司 MetaLightInc.(即 " 元光科技 ")通过上市聆讯,上市进程成功得到推进。

招股书显示,元光科技是一家数据智能公司,提供公交领域的时序数据智能服务。

公司专注于利用时序数据来发现及预测分析对象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模式及波动特征。譬如,其于 2013 年推出的旗舰移动应用产品 " 车来了 ",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及 AI 技术,实时追踪公交位置,预测到站时间,可以帮助用户高效地规划出行时间。

目前该核心产品已在各种应用场景中为个人、企业及政府提供精确预测并支持智能决策。此番若上市成功,元光科技将一举成为港股市场 " 智能时序数据第一股 "。

而更让投资者眼前一亮的是,包括出行 " 老大哥 " 滴滴,众多明星投资方,譬如阿里巴巴、弘道资本、雷军等都入局了元光科技。

正值港股科技股估值大为提振,此番赴港的元光科技,其 " 吸金 " 光芒能否持续绽放?

滴滴、阿里看好的 " 时间生意 ":元光科技将 " 等车焦虑 " 化为 " 数据金矿 "

公交出行始终是国内用户客群最广泛的出行方式。不过,虽然背后的数据量庞大,但鲜少有市场品牌能在 " 等车 " 环节轻易赚取收益。

元光科技算是这个 " 鲜少 " 中的一员。

2010 年 2 月,元光科技集团境内运营实体武汉元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次年,公司面向市场推出了旗舰产品 " 车来了 "APP"

产品主要通过分析交通机构授权的 GPS 数据、用户查询及搜索历史,以及公交车与用户的数据汇总,提供实时公交时刻表及准确的预计到达时间,通过减少等待时间的不确定性及错过公交车的可能性,提升了出行体验。

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驱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以及消费者习惯的改变,过去几年公交领域时序数据市场迎来了阶段性大爆发。

根据灼识咨询资料,中国每年产生的时序数据量由 2019 年的 2.3ZB 大幅增长至 2023 年的 11.0ZB,复合年增长率为 47.2%;对应时序数据服务市场规模由 109 亿元增至 319 亿元。其中,公交领域时序数据市场从 7 亿元增加至 17 亿元。

期间 " 车来了 "APP 作为中国城市覆盖范围最大的实时公交信息服务平台受益匪浅,客户规模、用户活跃度以及收入均实现明显的增长。

用户规模方面,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平均月活跃用户计," 车来了 " 在 2023 年中国实时公交信息平台中位列第三,平均月活跃用户数约为 2530 万名,仅次于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

从城区覆盖范围来说," 车来了 " 更是当年中国城市覆盖范围最大的实时公交信息服务平台。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业务已覆盖 274 个城市,特别是在三线城市及低线城市拥有强劲的份额;对应平台的用户数也从 2023 年底的 2.64 亿人次增至 2.98 亿人。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公司国际扩展的一部分," 车来了 " 于 2025 年 3 月 28 日开始将其实时数据覆盖范围扩展至香港。

或许是被 " 车来了 " 的独一份气质吸引,也或许是对出行时序数据市场的持续看好。据天眼查 APP,元光科技自 2013 年至今 11 年以来共获得 6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雷军、阿里巴巴、弘道资本等明星投资方。招股书显示,IPO 前滴滴出行持有元光科技 18.11% 的股份,为最大外部投资方;阿里也早在 2015 年入股,目前仍持有元光科技超 10% 的股份;至于雷军的顺为资本则已在 IPO 前夕完全退出了股东行列。

而在 2024 年 5 月,也就是元光科技首次 IPO 递表前夕,元光科技再次完成了 C 轮融资,SilverSnake、DuanSirui 等新投资者加入。

用户规模下隐藏的 " 成长焦虑 "

庞大的用户基数既为元光科技带来了稳定的广告收入,更形成了数据闭环效应——用户行为数据反哺算法优化,进一步提升预测准确性,从而吸引更多用户,形成正向循环。

技术层面上,截至 2023 年底,元光科技拥有 71 项软件著作权、29 项专利及 10 项待决专利申请,研发团队中超过 90% 成员拥有计算机工程、数据分析等相关领域学位。

这种技术积累使其在公交到站预测精度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成为全国众多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合作方。

招股书显示," 车来了 " 在显示公交线路方面的准确率高达 99.5%、在显示实时公交位置方面准确率高达 97.8%。据灼识咨询数据,公司对公交车到站时间的预测准确率约为 90.0%,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凭借出色的时序数据智能服务的技术领先性与用户规模的网络效应,元光科技已成为国内公交领域时序数据服务的龙头企业,以 10.2% 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前三。其旗下产品除了车来了 App,还包括公交大数据平台、定制公交平台、电力交易系统。

商业模式上,元光科技收入主要依赖移动广告(占比超 98%)和数据技术服务。

数据显示,元光科技近三年营收从 2022 年的 1.35 亿元逐年增至 2024 年的 2.06 亿元,对应

毛利由 9880 万元增至了 1.57 亿元,毛利率也从 73% 提升至 76.4%。

具体业务来看,其中绝对收入支柱移动广告业务的收入贡献率从 85.2% 进一步增至了 98.0%,相较而言,通过订阅模式为企业及政府提供数据分析产品及服务表现平平

业务结构分化的表现,既显示了平台庞大的用户基数是元光科技过去三年业绩稳增的核心动力源,但也暴露出了公司想要以 " 流量变现 +B 端服务 " 的双轮驱动模式从根本去化解过度依赖广告收入的难题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

尤其是当用户增长瓶颈与竞争加剧的风险愈发凸显之后。目前,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巨头已将实时公交功能纳入核心服务,而地方政府主导的数字化系统(如上海公交、苏州实时公交)也在分流用户。

此外,虽然收入规模在稳增,但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是存在一定脆弱性的。

数据显示,期间公司经调整净利润从 981 万元增至 5422 万元,但其实际净利润仍为亏损:年度利润由 2022 年亏损 2004 万元扩大至 2024 年亏损 2614 万元,对应年内利润率分别为 -14.8%、-11.6%、-12%。显然,若未来公司广告收入增速放缓,盈利压力将进一步凸显。

高德、百度围堵,垂直竞品贴身!元光科技该如何破局?

值得期待的是,元光科技所处的智能交通数据服务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

据灼识咨询预测,中国时序数据服务市场规模将从 2023 年的 319 亿元增长至 2028 年的 946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24.3%。其中,公交领域时序数据市场规模预计从 2023 年的 17 亿元增至 2028 年的 39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18%。

政策层面,《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支持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政策红利。

当然,朝阳行业必然少不了竞争。元光科技需要同时面对来自综合平台和垂直竞品的双重挤压。

在公交领域,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凭借导航、打车等多元化服务,合计占据超 30% 的市场份额,略高于元光科技。并且这些平台通过流量优势和生态协同,容易对 " 车来了 " 形成降维打击。例如,高德地图将实时公交功能嵌入其导航服务,用户无需单独下载 APP 即可获取信息,直接分流 " 车来了 " 的用户群体。

在垂直领域,元光科技需应对 " 掌上公交 "" 车到哪 " 等竞品的贴身竞争。这些平台通过差异化服务(如定制化公交路线规划、实时公交广告精准投放)争夺市场份额。例如," 掌上公交 " 与地方交通部门深度合作,提供独家线路数据,元光科技想要继续拉大与竞品的差距仍需更强的 G 端授权与 B 端客户等优势。

为赢得更多的可能,据披露,其此次 PO 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增强技术能力;销售和营销工作以增强的市场占有率及品牌知名度、招聘以及其他一般用途。

结语

毫无意义,虽然从概念上,元光科技具备稀缺属性,但一旦上市后,公司不可避免地将面临估值合理性与增长可持续性的双重考验。

其长期价值将取决于其能否实现数据资产的规模化变现。随着智能交通行业从 " 设备投入 " 转向 " 数据运营 ",具备时序数据处理能力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

若元光科技能在保持公交领域优势的同时,成功拓展至电力、物流等新场景,并通过数据要素交易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其有望在智能时序数据赛道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反之,若过度依赖广告收入且技术迭代滞后,可能沦为综合平台的流量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