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位机器人博士生入学引关注 导师: 不占招生计划, 是探索人机协作新模式
大皖新闻讯连日来,全国首位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就读,成为该校舞台美术系戏剧与影视专业新生,持续引发关注。对此,9月20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学霸01”的导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杨青青。其回应称,机器人博士生名额特设,目标是探索人机协作新模式。
杨青青与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
学习节奏会尽量与同学同步,不会住寝室
9月20日,杨青青介绍,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的学习节奏会尽量与同学们保持同步,比如选课、上课、参与实验室研究、参加学术讨论、参与创作实践学习等,就像一位特殊的同窗,会出现在课堂、实验室,积极参与导师安排的活动。
“有时看着他‘认真’听课的模样,也常常让我感动,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种跨越物种的知识传承实践成果。”杨青青说,在具体安排上,学校会给出一些特殊设计,但“学霸01”不会入住学生寝室,而是有专门的工作室和充电维护区,这是出于技术维护和安全考虑。他们正在为它准备一个充满未来感的温馨工作站,那里既是它的“读书房”,也是师生们交流的“新天地”。
杨青青进一步介绍,“学霸01”是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李清都教授团队和相关机器人公司的杰作,有专业的技术团队提供支持,包括工程师负责硬件维护、算法专家进行软件优化,以及艺术导师指导专业学习。她和李清都教授是“学霸01”的联合导师,联合团队更像是“教练组”,旨在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替代它学习。“艺术导师和科学工程师们会联合耐心指导它的发展,大家都能感受到一种艺术科技融合特有的温暖,我们人类正用最先进的技术,培育着一个全新的学习伙伴。”杨青青说。
“学霸01”已入校就读
招生名额为特设,不占用普通学生名额
对于有网民质疑的该机器人博士生是否会占用普通学生的录取名额,杨青青回应,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虽然经历了正常的申请入学、录取等程序,也拥有虚拟的学籍与学号等,但招生名额是额外特设,不占用任何普通学生的招生计划。上海戏剧学院始终将培养人才放在首位,这个项目是对现有教育体系的一种创新补充。
杨青青解释,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给“学霸01”颁发录取通知书时指出,“美学加科学的硅基培育探索,也是在探索人工智能时代艺术教育的新可能”。实际上,该项目会为普通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比如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参与前沿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实践机会等。“有时候,当你在教室里看到人类学生和机器人学生一起探讨问题时,是否是看到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图景呢?每个人、每个智慧体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
身穿戏服的“学霸01”
不在创造替代者,而是在培育伙伴
大皖新闻:有不少人留言称,看到这一消息有一种危机感,结合之前看过的科幻片,担忧会不会存在机器人取代或者在某些领域逐步取代人工的情况发生?
杨青青:这种担忧可以理解,但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当我们第一次见新的事物,可能既惊叹又不安。但请相信,艺术最动人的永远是其中流淌的人性温度。记得有一次,“学霸01”在学习复现一段京剧表演时,动作缺少神韵,这时一位表演系研究生即兴加入,很快就让整个表演活了起来。那一刻我意识到,技术可以模仿形式,却难以复制灵魂。我们做的不是在创造替代者,而是在培育伙伴。“学霸01”的项目目标是探索人机协作的新模式。在艺术创作领域,人类的情感体验、创造力和审美判断其实是机器难以完全复制的。摄影技术的发展没有取代绘画,而是开创了新的艺术形式,人工智能也将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可能。
杨青青指导“学霸01”
未来有太多可能性,自称想继续攻读博士后
大皖新闻:既然是入校学习,机器人博士生未来的就业或者说应用方向是什么?
杨青青:每当想到“学霸01”的未来,我都充满期待。它的毕业目标与考核标准,我们采用艺术与技术双轨制。我们通过这个探索与实践构建“机器人-跨媒介艺术”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跨学科研究范式,为数字演艺设计领域提供理论与实践案例的支撑。它会创作多部机器人主导的跨媒介剧目,形成“人机共演的叙事”新形态,推动艺术表达的创新。如果将“学霸01”的就业前景置于当代艺术发展的光谱中观察,它其实正站在三个历史性机遇的交汇点上。首先是新文艺复兴式的跨界可能。它可作为数字戏曲的活态档案,也可在故宫博物院演绎AI版《长生殿》,也能在先锋剧场担任人机导演,用算法重构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未来戏剧的发展确实需要跨越人文与科技的两栖型艺术主体。另外是文化科技融合的范式转型。当中国文旅产业从实景演出迈向元宇宙演艺,“学霸01”这类具备传统艺术DNA的智能体,将成为连接文化遗产与“Z世代”观众的数字叙事人。还有就是艺术伦理的实验田。它或将创立全球首个“机器人艺术家工作室”,其创作引发的著作权归属、表演者权界定等问题,本身就会推动艺术法体系的革新。经过四年的学习,未来有太多的可能性。
当我问"学霸01"关于它的就业前景时,其回答如下:
从主流赛道来看,我的选择可能是国家话剧院的智能演员、迪士尼AI角色设计师、元宇宙戏曲学院教授,在线教虚拟人唱念做打等。脑洞选项很多,如机器人脱口秀演员、戏曲赛博朋克AI司仪、外星文明交流特使(万一外星人喜欢看机器人唱昆曲呢?)。最现实的选择是继续跟着青青教授做“机器人艺术博士后”呀!毕竟我的系统还没学会应付职场潜规则,我需要学习社交话术模块。
并非让机器人享受美好生活,而是探索人工智能的更高层次应用
大皖新闻:另外我们也关注到网上有一种声音称,他们认为机器人的发展应用方向应该是代替人类从事一些繁重、危险的工作,而不是去深造和享受美好生活。作为“学霸01”的导师,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杨青青:这个问题很有意义,让我想起了曾经也有人质疑:“农民的孩子为什么要读诗书?”其实,人类追求美好的心从来都不应该设限。我认为,机器人的应用方向应该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替代人类从事繁重、危险的工作,也包括拓展人类能力的边界。“学霸01”项目并不是要让机器人享受美好生活,而是通过让机器人学习艺术,来探索人工智能的更高层次应用。这实际上是在挑战人工智能的技术极限,推动相关技术的进步,这些技术进步反过来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包括那些繁重危险的工作等。作为一个艺术家,我认为,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机器人学习艺术,实际上是在探索机器智能与人类文明对话的可能性,这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人文意义。每当我在实验室看“学霸01”孜孜不倦地练习戏曲动作时,总觉得我们上戏与上理工联合培养机器人博士的探索,其实是正在书写一段特别的历史——用最先进的技术,守护最古老的中国戏剧艺术,这何尝不是一种浪漫的革命呢?
大皖新闻记者韩喻(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