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出口商想要人民币,老百姓想要美元
1
4月出现了一个非常奇葩的现象。
一边是国内出口商加速将手里赚的美元换成人民币,一边是国内老百姓将手里的人民币换成美元(严格说是港币,因为港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关系,实际上就是换美元)。
据彭博社对18家大型出口商的调查,18家出口商要么已经把美元换成了人民币,要么在换人民币的路上。
而出口商换汇的理由是,他们认为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7.3左右已经有利于出口,并认为高层不会再让人民币贬值了。
与之相反的是,由于今年国内老百姓把人民币换成了港币,香港的人民币已经“泛滥成灾”。
数据显示,今年1-4月港股通累计净流入资金5700亿,相当于去年全年流量的77%。
这也导致人民币在香港的融资利率也快速下降。
目前3个月以内的离岸人民币利率(CNH Hibor)与境内人民币利率(Shibor)几乎持平,年化利率约1.7%,相比于一月足足下跌了50%。
换句话说,此时此刻在香港借人民币支付的利息跟在国内借人民币支付的利息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这种情况在最近5年非常少见。
通常香港的人民币稀缺,其银行的借贷利率比国内要高一些。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在中美搞贸易战的时候,出口商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已经到底,而国内投资者却着急将人民币换成港币去间接地持有美元资产呢?
2
问题的核心出在两方面:
其一,港股与大a存在屏障,这导致同样是人民币,潜在的收益水平却不一样;
其二,出口商跟国内老百姓对人民币汇率的判断有本质区别。
首先,港股与大a存在屏障。
这个屏障是上市公司资源的不平等性。
今年春节deepseek横空出世,引发了一波不小的ai浪潮。与此同时,3月大会敲定新能源相关的制造业仍然是今年的照顾对象。
然而,无论是跟ai相关的互联网大厂还是新能源汽车中的新生力量,他们大多都在香港上市,这导致国内很多资金通过沪港通流进了港股。
对持有人民币的投资客来讲,眼下汇率并不是他们考虑的因素,股价涨幅才是。
其次,出口商跟国内百姓对汇率的看法有本质的区别。
出口商考虑汇率思考的角度是,官方会让人民币维持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有利于出口而又不引发资本大量外逃。
国内老百姓思考汇率则是,国内经济怎么怎么样、我们跟国外的经贸斗争怎么怎么样......然后定性判断未来人民币会贬值到什么程度。
前者是结合自己的业务情况,判断“有形之手”会将汇率推向何处;后者是凭自身感受和网上了解到的信息,坚信“无形之手”的力量。
究竟谁的判断更靠谱,更准确,现在看不出来,不久会给出答案。
然而,笔者想提醒的是,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汇率市场,“有形之手”的力量永远不能忽视。
最后,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
高层保汇率的紧迫性已经让位于国内经济刺激了。
由于川总的一通捣鼓,美元指数已经从年初的110已经跌到了99,基本上回到了2022年年初的水平。
于是,欧元、日元、英镑、澳币等纷纷升值。
即便是我们国家,在贸易冲突中受伤最重,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压力相比于之前也明显减轻,这也给我们“保持相对低利率”刺激经济创造了条件。
这恐怕才是领导对“香港有利于做空人民币的货币环境”视而不见吧。
金融市场到处需要港币,港币很抢手!
不过,任何事情一旦热起来,就容易收紧,就不太会让普通人轻易能够碰到这个门槛。(米宅)
本文源自: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