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警惕“隐形杀手”:每10位中老年人就有4人“中招”的颈动脉斑块

" 查出颈动脉斑块,是不是离脑梗不远了 ?" 在临床门诊中,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老年心内科主任医师江凤林经常听到患者这样焦急地提问。

事实上,在我国,40 岁以上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已达到 40%,60 岁以上人群更是接近 100%。这意味着,颈动脉斑块早已不是个别人的健康问题,而是中老年人群中极为普遍的 " 隐患 "。

那颈动脉斑块到底是什么 ? 它会带来哪些危害 ? 又是否可以逆转 ? 对此,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老年心内科主任医师江凤林做出权威解读。

一、什么是颈动脉斑块 ? 它为什么危险 ?

颈动脉是给大脑供血的重要血管,一旦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在血管内壁形成的脂质沉积、纤维组织等就会逐渐演变成 " 斑块 "。

江凤林主任表示,颈动脉斑块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引发脑供血不足

斑块会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受阻,造成大脑供血减少,可能出现头晕、健忘、嗜睡、反应迟钝等表现。长期缺血还可能增加老年痴呆风险。

2. 增加脑卒中风险

一旦斑块破裂或脱落,极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 俗称脑梗 ) ,严重时可导致偏瘫、失语、昏迷甚至死亡。其中," 软斑块 " 尤其危险,因其质地松软、脂质含量高,更容易破裂。

3. 提示全身血管系统存在问题

颈动脉斑块不仅是局部病变,更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 " 窗口 ",与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等密切相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

二、颈动脉斑块能逆转吗 ?

江凤林主任指出,部分早期斑块是可以稳定甚至缩小的。关键在于及时干预、综合治疗。

( 一 ) 药物干预是核心

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 ( 如阿托伐他汀 ) 可显著降低 " 坏胆固醇 " ( LDL-C ) ,目标是控制在 1.8mmol/L 以下,部分高危人群甚至要求低于 1.4mmol/L。如效果不足,可联合使用依折麦布或 PCSK9 抑制剂 ( 如阿利西尤单抗 ) 。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用于预防血栓形成,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出血风险。

( 二 ) 生活方式调整不可忽视

饮食健康:推荐多吃蔬菜 ( 每日约 500 克 ) 、低糖水果 ( 250 克 ) 、全谷物、深海鱼,少吃油炸、高脂、高糖食物。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 3 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 如快走、骑行、游泳 ) ,每次 30 – 50 分钟。

戒烟限酒:烟酒是促成斑块形成的加速器。

控制 " 三高 ":血压需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血糖和血脂也应达标。

( 三 ) 定期检查很关键

颈动脉超声:每年建议检查一次,尤其要关注 " 软斑 "" 溃疡斑 "" 狭窄≥ 50%" 等高危特征。

血液检测:定期检查血脂、血糖、血压等生化指标,动态评估风险。

( 四 ) 部分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 CEA ) :通过手术切除斑块,适合狭窄≥ 70% 或有症状患者。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 CAS ) :通过微创方式扩张狭窄血管,适用于不能接受开放手术者。

三、哪些人需要重点防范 ?

江凤林主任提醒,以下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尽早筛查、积极干预: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 ; 有吸烟、酗酒、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 有家族心脑血管病史 ; 体检中发现软斑块或狭窄≥ 50%; 超声提示斑块有 " 溃疡 "" 纤维帽不完整 " 等高风险特征。

四、科学管理是关键,别等到 " 犯病 " 才后悔

" 颈动脉斑块并非无法可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长期坚持。" 江凤林主任表示,很多患者在发现斑块后通过规范用药、调整生活方式,斑块得以稳定甚至减小,大大降低了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颈动脉是大脑的 " 供能管道 ",一旦出现堵塞,后果不堪设想。请大家将体检中的斑块报告当作预警而不是终点,从今天开始行动起来,科学管理斑块风险,守护好我们的大脑健康。

潇湘晨报综合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 " 晨视频 " 客户端,搜索 " 报料 " 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cspxxcb;或拨打热线 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 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