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研修在路上:共绘校长治校育人新图景——陈章义名校长工作室第十二次研修暨第七期月末咖*汇“落实教育强国战略,校长何为?”专题研讨

研修在路上:

共绘校长治校育人新图景

落实教育强国战略,校长何为?

PART 01

目标与责任·战略定位与使命重构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致辞

广州市教育局副书记谷忠鹏提出校长“三维使命”:教育方向的掌舵者,需确保办学航向与党的教育方针同频共振;改革创新的破局者,要突破传统教育窠臼;教育生态的建构者,应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强调大湾区校长应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教育协同创新范式。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系统阐释教育强国“六力模型”即思政引领力定航向,人才竞争力强根基,科技支撑力赋新能,民生保障力促公平,社会协同力聚合力,国际影响力展担当。指出校长需以“三新思维”践行使命——立足全球视野谋划新发展,依托科技创新构建新生态,扎根文化传承培育新动能。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引导性报告

PART 03

探索与思考:基层实践的创新样本

在此次专题研讨中共10位校长汇报了所在校的育人实践,主要围绕育人模式重构、教学体系再造、文化传承创新、区域特色发展四个方面进行了展示。

育人模式重构方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实验中学游永亮校长创建“多元成长支持体系”,将职业启蒙前置至初中阶段,开发“未来工匠”等特色课程,构建学术型、技能型、特长型三条发展通道。其“三全评价机制”(全过程记录、全方位展示、全要素考核)为破除唯分数论提供实践范本。

教学体系再造方面:深圳市仙田外国语学校吴红剑校长打造“365×9”课程体系,实施学段贯通设计:小学游戏化课程筑基(如“酷跑乐园”体能课程),初中模块化课程赋能(12类体艺选修模块)。通过“三空间重构”(物理空间数字化、教学空间项目化、成长空间可视化),实现从标准化供给向个性化培育的转型。

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广东广雅中学陈一鸣副校长推进“书院制2.0”改革,将“经世致用”传统理念与现代素养培育有机融合。通过“双师制”(学科教师 书院导师)、“三礼课程”(开笔礼/成人礼/毕业礼),构建文化传承的立体化载体,为百年名校注入时代基因。

区域特色发展方面:清远市第二中学孔剑锋校长实施“沃土计划”,将山区资源转化为教育优势。开发“北江流域生态研究”“瑶绣数学建模”等特色课程,构建“基础课程 地域课程 创新课程”三级体系,探索出县域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未来教育的行动纲领方面: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仲立新社长提出“六大攻坚行动”:构建全域思政育人体系,将价值观塑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重塑健康教育生态,确保每天2小时体育锻炼刚性落实;突破评价改革瓶颈,建立“基础素养 个性特长”综合评价体系;拥抱智能教育革命,打造“AI 教育”新样态;创新早期人才培养,建立“兴趣发现--潜能评估--专项培养”机制;前瞻中高考改革,聚焦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素养培育。

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校长陈建国分享

PART 04

吸收与内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自我思考

通过本次学习,工作室成员们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中校长的责任与使命,即校长应成为教育强国的战略解码者、系统变革者、生态营造者。通过构建“理念--制度--实践”三维创新体系,将国家战略转化为生动的办学实践,以校长专业领导力升级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

为了提高本次论坛学习的效果,工作室主持人陈章义书记于学习前布置了再度认真研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前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结束后结合论坛及学校工作的痛点、难点进行总结反思。成员们表示结合实际,从三个层面推进实施:在战略定位上,立足自身的办学基础,围绕“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这一核心,突出“科技赋能”和“特色建构”两个重点,实施“课程重构、教学变革、师资提升”三大工程,采取“内外联动”策略即对内建立“项目驱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对外与省内外名校建立“1 1”协作关系,通过师资互派、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努力探索西部高中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贵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