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贵铁路:科技先锋勇攀数字铁路新高峰
来源:环球网
2024年11月15日10时,成贵铁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胡鹏走上全国第十七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的领奖台,看着烫金的“青年奖”证书心潮澎湃。对他而言,这是对他过去10多年科技创新工作成绩的明证。
业内专家称,此奖项含金量很高,须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多项科技创新奖才有入选资格,此次全国仅90人获此殊荣。
青春激扬,潜心轨道交通智能数控研究与实践
胡鹏今年37岁,入路工作12年便获此殊荣,潜心轨道交通智能、数控研究与实践是他的人生选择。
2010年,他以西南交大优秀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并进入“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实验室,参与市域轨道“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智能列车监控系统”等项目研究,撰写《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能耗优化及仿真》论文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仪器、测量、计算机、通信与控制国际会议(IMCCC 2012)”上发表。
入路后,胡鹏全身心融入成彭铁路、成昆复线的通信信号专业实践中。
成昆复线峨冕段地处大凉山腹地,属于典型的长大隧道群工程,仅通过北斗定位已经无法有效确定隧道内施工作业情况,安全风险极大,国内无成熟经验可借鉴。
胡鹏会同铁科院深入大凉山腹地实地勘测,共同研发了融合北斗定位的长大隧道群工程线安全管控系统,实现通信组网、作业预警、实时定位、远程调度等功能,长大隧道施工安全因此有了科技保障。
为确保系统成功落地,胡鹏全程跟进,驻守施工现场,根据现场实践数据反复修改系统。为期一年的工程线施工实现了“零伤亡”,此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在建的渝厦高铁重庆段建设正在应用此系统。
执着追求,探索中国数字铁路未知之境
2022年底,成渝中线高铁正式开工建设,设计时速350公里,预留提速条件,科技创新与挑战并存。
144份成果文件、916张数据表、12280项元数据,胡鹏和他的科研队友们探索成渝中线高铁四川段BIM全专业合模,目前已经初具成效。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缩写。高铁BIM全专业合模“一张图”,即将高铁建设站前、四电、站房的10多个专业的BIM模型整合到一个模型中,通过数字模拟进行碰撞检测、设计优化、可视化交底等工作,有利于在正式施工前发现和解决各专业结合部问题,提升工程质量,防止数据误差造成工程返工的损失。
“最困难的是全路还没有先例,关键是合模的精度把握。”胡鹏感叹,铁路建设信息化管理一直是令人头痛的难题。据了解,BIM建模软件原产于国外,目前国产化程度不高,而各单位使用的建模软件、精度标准又各不相同。
“不能被国外软件牵着鼻子走,我们要突破这一桎梏。”胡鹏和他牵头的科研团队按照国铁集团的要求统一思想,统一使用国内现有软件。针对BIM软件使用中存在信息丢失、尺寸不一致等问题,胡鹏一方面统一精度标准,有效避免站前站后各专业建模“各唱各的调”,实现全专业合模“一张图”,让成渝中线高铁建模标准具象化,为铁路BIM联盟(BIM建模权威评价机构)形成评价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另一方面梳理汇总问题,积极与国内软件公司协调,优化软件使用细节,推动了BIM软件的国产化进程。
在成渝中线高铁沱江特大桥(目前世界最大跨度的无推力组合拱桥)施工现场,每一份物料、每一个施工流程都会记录在铁路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内。在BIM全专业合模的加持下,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钢结构监测,甚至一颗螺丝钉的情况,都能够实现实时监控,还能通过三维数据模型提前预判施工安全质量风险,确定后续工作计划。
与时俱进,向复合型管理人才蜕变
从专业技术到BIM全专业合模,胡鹏坚持开拓创新,在智能建造领域,也在管理领域突破自己。
在推进BIM全专业合模过程中,胡鹏创造性提出具有前瞻性的“三维协同驱动一体化管理”思路;在高铁站房建设领域,胡鹏首创“客服需求前置化”协同设计机制。
入路12年孜孜以求,胡鹏成绩斐然:在《高速铁路技术》《铁路计算机应用》《铁道通信信号》等国家级期刊发表科技独著论文5篇,他参与的“基于BIM技术的高速铁路预制箱梁钢筋智能加工工艺”“高速铁路接口工程BIM协同深化设计方法创新成果”等成果已经节约人工成本近千万元,会同铁科院发明的《终端授权方法及装置》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多次获得成都局集团公司、国铁集团创新奖。2024年底,荣获全国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青年奖。
当前,胡鹏牵头的科研团队有8项专利正在申请中,“简支梁智能建造评价方法”和“面向铁路竣工的简支梁桥BIM交付系统”正在申请办理国铁集团知识产权。
智慧工地、数字化工厂……成渝中线高铁四川段智能建造正在描绘中国高铁建设的未来。胡鹏和他牵头的科研团队将在探索中国高铁“数智底座”道路上继续前行。
(文/图 夏永静 周俊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