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王晋斌:美元资金全球大循环模式正在接近塌陷

编者按: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了,发布了智库报告。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王晋斌发言指出,未来美国债务与信用之间的动态变化将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大风险点之一。5月7日,腾讯财经发布其发言实录,现转发 如下(全文约6400字,预计阅读时间16分钟)

美债历史上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资产之一,其规模扩张与债务上限的调整紧密相关。任何国家都有发债上限,但美国的债务上限是一个"软约束"。从1982年美国联邦公共债务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到2008财年突破10万亿美元,再到2017财年突破20万亿美元,可以看到债务扩张的加速趋势。特别是从2022财年突破30万亿美元,到2025年初达到36.2万亿美元,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扩张速度进一步加快。

纵观历史,虽然早期债务占GDP比重相对可控,但近年来,债务增长压力明显上升。美债占美国GDP的比例,2024年已达121.9%;债务总量目前已达到36.2万亿美元。 未来美国债务与信用之间的动态变化将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大风险点之一。

美债规模增长何时进入快车道?2007年以后美债开始大规模膨胀。债务上限从7000亿美元,1.5万亿,6.4万亿到4.7万亿。其主要原因是次贷危机和疫情冲击,以及美国盲目扩大军事支出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目前,债务上限根据两党讨论,至今年1月暂时搁置结束,转而采取特别措施,暂不提高额度,控制在36.2万亿美元。

特别措施指的是美国财政部暂停对养老金投资,将债务提前回购等,国债规模压缩在36.1万亿左右。截至目前,美国政府账上还有一部分资金。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政府将资金存放在美联储开设的财政一般账户(GTA账户)。截至2025年4月24日,GTA账户余额为5761.59亿美元。这笔资金预计可以支撑政府运转至2025年6月至7月,但之后需要通过国会重新讨论债务上限,以争取进一步的财政操作空间。可以将债务上限理解为政府的“信用卡额度”,一旦额度耗尽且无法上调,政府将无法通过发行新债维持日常支出,可能导致政府停摆甚至债务违约。

因此,美债信用问题不仅关乎美国自身,也与全球金融体系稳定性高度相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作为核心国际货币之后,全球各国对美元资产的需求变得有些刚性,贸易盈余的一部分用于购买美国国债。

这引出了经典的“特里芬两难”问题。过去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信用体系有两个锚:一是信用锚,即货币发行国的偿债能力;二是价格锚,即黄金等价标准。美元当时与黄金挂钩,兑换比例固定,比如,1945年1盎司黄金固定兑换35美元,到1971年贬值至38美元。黄金既是价格锚,也支撑了美元的信用锚。但1971年尼克松关闭黄金兑换窗口以后,这一体系崩溃,美元失去了与黄金的直接挂钩,价格锚消失,只剩下基于美国政府偿还的信用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