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不做俞敏洪, 王腾难当董宇辉

雷军给王腾下的处分是公开辞退,泄露机密+利益冲突这两顶帽子一带,基本宣告了王腾个人职业生涯的结束。

有这个污点在,以后王腾不管是要想跳槽到竞对,还是说要自己创业拿投资人的钱,都会比较困难了。

没人想要一个管不住嘴的同时,还管不住手的人。

王腾未来最好的出路,可能还真是转行做数码博主。

有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人脉,有从基层到高管的完整履历,懂专业、懂流量,维持体面的生活还是不成问题。

先声明一点,这个事情目前为止实锤的信息不多,因为小米官方和王腾本人都没有提到辞退的具体内幕。

而现在网上很多乱飞的小作文,虽然填补了吃瓜群众的需求真空,但也可以确定基本都是不可靠的谣言。

比如,王腾的职级很高,总包几百万肯定是有的,冒大风险泄密只为三万块钱回扣的传说有些过于离谱了。

所以我们后续的讨论,都只能算基于不全面信息做的合理猜测,有失真和YY的风险。

这个话题舆论最关心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王腾到底犯了什么事,逼得雷总挥泪斩马谡。

二是王腾作为曾经钦点的“六项全能”、年轻干将,这个处罚重不重。

但存在一种可能性,这两件事背后是一套逻辑。也就是说,它们或许本质上是一件事。

我们先从王腾之于小米的定位说起。

小米的成功,无论是当年做手机,还是现在做汽车,都最大程度利用了互联网的流量杠杆。

即便今天大多数车企和智能厂商已经意识到流量杠杆的重要性,小米仍然是对这套方法论贯彻得最为彻底,执行得最为成功的。

雷军的个人IP自然是这个游戏最重要的一环,但小米体系内的其他高管也都在网络上建立并维系着自己的账号矩阵。

一个基本的结论是,雷总本人或者小米的最高管理层,以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方式对这点做过要求。

我强调一下,不是说有正式的文件或者会议纪要要求这么做,或许只是雷总聊天分享的时候“随口”提出我们应该这么做。

所以,把做社交媒体、搞流量搞宣发当成是雷军或者集团的官方意志,这一点大概是没有问题的。

这些高管账号的更新频率很高,比如卢伟冰每天起码有一条更新,王腾在出事之前也是这样。

坦率地说,这些高管里面有些是不太适合吃网络这碗饭的。

他们基本整不出活,发的帖子也经常透出为发而发的僵硬。

这是可以预料的,当高管跟做网红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径。

除了雷军这种天赋型选手,其他人很少能同时在这两方面游刃有余。

但王腾算得上其中之一。这跟他的年龄和性格有关。

网络嘛,大伙玩的就是个乐子,没乐子、不出活、板个P脸或者挂着假笑的职业高管是不受欢迎的。

跟有些高管不同,王腾本人可以看出来是真心热爱冲浪的。

他在微博、抖音这些平台上发帖互动的频率很高,跟粉丝的沟通很接地气。

但注意,勤奋更新、频繁互动、放低姿态,这些都是做网红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王腾还差一个玩转网络的核心要素:差异化的人设。

雷军的人设是天才少年,是账上冰冷的40亿,是千亿老板给普通人开车门的真诚谦逊。

王腾的人设是什么?不就是口无遮拦、喜欢泄密的“小米太子”吗?

没这个人设支撑,网友不会说他有“大帝之姿”,他能创造的传播声量也会小得多。

甚至如果你暂时忽略掉昨晚到今天的时间线,你会发现雷军cue他喜欢泄密,王化透露“怕他泄密让他休假”,魏思琪送他“谨言慎行”的T恤,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在为王腾树立个人形象,是整个play的一环。

王腾的职位是红米品牌总经理,而红米又是个强调性价比的品牌,没一群头部数码博主给你跑分、替你吆喝,谁知道你有性价比呢?

王腾本人又有KOL的身份,这意味着必然免不了跟这些数码博主打交道,并在过程中建立一些超越工作关系的“个人友谊”。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个人友谊”会不会导致“利益冲突”呢?

这最终又回到杨金水那句著名的台词,“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上了秤一千斤也打不住”。

归根结底,雷总拥有是否上称的主动权。

雷霆之怒发不发,雷霆手段用不用,雷霆一击落不落,都在雷总本人的一念之间。

哪怕王腾曾经只不过是在落实雷总的战略部署,是“奉旨泄密”。

当年俞敏洪让董宇辉冲在前面,靠一个超级主播把新东方的二次创业撑了起来。

但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微妙张力。

雷军要确保小米的流量矩阵始终围绕自己和品牌运转,而不是被某个高管的个人IP反客为主。

王腾可能想做董宇辉,把自己彻底从企业高管转化为独立的流量符号。

但雷军不想当俞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