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没有可拆卸电池? 手机已经彻底到达内卷困局

2025年的国产手机市场,正在朝着怎么样的大环境发展?如果要让我回答,那或许只有2个字续航,只要稍微看一眼现在手机市场的电池容量,你就会知道7000毫安,8000毫安早已成为了一种家常便饭

而且据悉一则消息荣耀手机或许要开始朝着破万毫安的电池发展,说个玩笑话“10000毫安还有让手机外观设计更轻薄”确实是一种考验,但在我看来手机品破不断朝着续航发展,表面却为发展,但深层则是走投无路

※俗称就是,现在的手机在技术、功能和处理器等方面已经饱和了,而发展肯定是要发展的,因此至于发展什么?很显然就是续航咯,这是很自然的思维定式!

为什么现在手机品牌“创新思维”逐渐开始熄火了“说真的,我不用停滞不前”已经算是给这些品牌的面子了!

放眼望去,虽然我们都知道处理器是手机的命门、核心,但是如果你站在一个深层角度来看或许会发现“现在虽然处理器很强,但又有几个处理器是来自国产的自己的”,甚至多年来能说得出口的芯片或许也就这么几家“骁龙、天玑与华为的麒麟”

▲所以纵使很多人吐槽华为,但华为从某一角度来看确实为国产争口气了,芯片至少是自己的。

当然上述都是事实存在的东西!谁也无法去改变,然而,再说其他参数芯片制程卡在3mn,摄像头彻底内卷“大底1英寸”成了各个品牌的追求拍照效果的救命稻草,同时还有现在折叠手机虽然火爆“但依然内卷很严重,目前已经卷到三折”等,我就不多说了,而现在能搞的东西都已经差不多了

然而众多品牌心中都知道“想要继续让热销和关注度更好”唯独要抓“底层需求”才能让用户掏钱,于是“续航加强就开始了”,这样的现象在我看来就是当所有参数卷不动时,容量就是最直白的营销话术。

曾经提到电池容量,我内心自然涌现出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叫“堆料”,但是现在突然想到一个技术叫“硅碳负极”,理论上硅碳负极是续航的基本功的突破,但是却被当下品牌吹为革命性的突破,但真相是这样的“硅碳负极是锂离子电池的续命,而不是复活者”,尤其我印象最深的东西就是“石墨负极理论极限372mAh/g”然而不瞒你们说这个参数在2018年就是天花板档次!

而硅负极理论4200mAh/g,但是体积容易膨胀很强,所以一旦电池采用“硅负极”整个循环寿命就会呈现腰斩的局面,再加上硅碳“你真以为是纯粹的?”这个世道都是刚刚开始是纯粹,接下来会逐渐开始采用复合材料,一旦用了所谓复合材料自然效果会降低,因为纯粹材料讲实话都有弊病“工艺复杂,成本高”

哪个品牌不想成本控制的合理,然后体验还很到位!不过要注意的一点2023年硅含量6%的电池量产稍微多那么一点点,而且能量密度也提升18%,同理2025年硅含量15%的电池产量也提升了不少,密度也再提升12%,那么这真的是在进步?进步肯定是基本,但内在我还是认为本质就是“用更高成本、更低寿命换容量”,品牌敢这么做,其实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现在重度依赖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就这么简单!

快充?讲实话曾经电池容量还是6000毫安的时候,差不多快充技术是100W左右“我印象就是这样的”,差不多充一次电2小时

但是当120W普及之后,也就是目前动辄7000毫安到8000毫安的电池直接进场,那么现在充电速度差不多25分钟“这个时间来自官方”,所以我谈快充永远不是真正续航,而是为了解决续航,缓解焦虑“快充和真正手机续航能力,确实没什么太大关系”,它只不过就是一种辅佐!

这里再说一下我个人的感慨“为什么现在品牌都已经差不多放弃了拆卸电池”,有的时候想想曾经电池可拆卸确实很情怀,其中基本原因就是商业逻辑已经不允许了“最根本的还是利润和成本的关系”,同时还有所谓你们喜欢谈的生态“现在品牌谁不注重生态”俗称换电池=换机周期延长,在品牌眼中确实违背“18个月换机”潜规则;

但是还有一个原因也算是用户轻度想法让品牌抓住了,虽然人数不多,但也有人这么想“可拆卸=低端机”试想一下谁不想自己的手机是高端?这篇文章希望你们好好思考,也希望品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