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记者走基层 | 山里那盏灯,谁在为它添油?

清晨,永定区谢家垭完小上空的薄雾尚未散去,刘少水校长推开教室门,将两本作业本工整地摆放在空荡荡的课桌上——这是一年级的课堂,远处,仅有的两名学生玲玲和强强正踩着泥泞山路赶来。

他们的书包和发丝上还沾着晨露,掌心却紧攥着老师烹制的土家叶子粑粑,那是昨日课堂表现优异的奖品。在这所学生数量不足鼎盛时期零头的乡村小学,“教育”二字被缝进衣物的补丁、揉进深夜的灯光,凝结在用29颗野果拼成的烛台里。

退休教师返深山:十年之约淬灯火

五年级教室前传来山雀啁啾,室内,57岁的李琳捧着语文课本在讲课,三个孩子的铅笔沙沙声应和着窗外的鸟鸣。

这位本可享受五千元返聘待遇的退休教师,在2023年春天拖着行李箱回到大山,只为兑现十二年前的承诺。

当年偶遇小学班主任老师秦云扬时,那句“能不能回来帮帮山里娃”的恳求,在她心里埋下火种。初到谢家垭完小,现实却给了她当头棒喝:一个年级只有三五个学生,而她所接手的三年级,三个孩子的语文试卷最高40分,最低12分,作业本爬满“蚯蚓字”。

“学校连幼儿园的孩子加起来只有29名,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校长提醒她:“孩子们基础薄弱,城市教学法很难在山野生根。”

“城里孩子是盆栽,山里娃是野茶树。”李琳把台灯调到最亮,在深夜重写教案。她发现:农村孩子不怕“慈祥奶奶”,却需要“严师慈母”。课堂上,她板起面孔纠正学习习惯;生活中,她为寄宿生缝补衣物。

“农村教育有独特的优势,语文课可以带学生在校园附近触摸自然。”李琳常领学生走进田间,将课本中的“鸟语花香”化作现实体验。她推崇魏书生的“学以致用”,为每个孩子定制学习计划,用等高线图教孩子们“看懂大山的皱纹”;她带着口吃的海霞在落叶上拼韵母,让怕羞的乐乐把古诗跳成舞蹈。

孩子们发现,这个会缝衣服、普通话流利的“严师奶奶”,总能把知识变成山间的风、溪里的鱼。

既当先生又当娘:灯火里的千钧重担

山村教育,总有着特殊的山野逻辑。校长刘少水的笔记本上记着:周三缝补日、周五卫生课、每日亲情半小时。

在这个九成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的校园,教师们既当先生又当娘,练就了“眼观六路”的本领。

去年冬季,有个睡在窗户旁的学生,被子因突然而来的寒潮打湿。王千雪老师在查寝时发现了这个问题,立刻将自己宿舍的被子抱来,给孩子盖上。子林的衣服在擦窗跳下时被钉子刮破了,李琳老师拿起针线就缝补。二年级3个女生没注意好卫生,头上长满了虱子,杨林花老师买药,为孩子们剪发、剪指甲,把她们打扮成“自己的女儿”。

有个男孩子,老师春节家访的时候,还是胖乎乎的。这个学期开学不到一个月,孩子就瘦了很多,老师觉得很奇怪,问孩子怎么回事,孩子说:老师啊,学校的食堂餐费太贵了,太浪费钱了,我就没吃早餐!老师知悉后,立刻告知校长,马上为孩子申领了困难补助。

“政府给孩子们有补贴,家里花在伙食上的钱每餐就一两元,但孩子太懂事,不舍得花爷爷奶奶的钱!”校长刘少水说。

为了弄清楚孩子们在家里的情况,刘少水每个学期都带着老师、提着牛奶去家访,只为肩上那沉甸甸的担子。

微光成炬:野茶树下的教育远征

寂静的山路上,老师们穿过一道道山坎,淌过一条条溪流,进到一户户孩子的家中,感知孩子学习的环境,了解他们的心声。

山村的孩子,就在这样的家访中感受老师的爱,如同春芽一般成长。

冬去春来,曾考12分的“小皮猴”子林,如今已能考出70多分;海霞的语文作业本上,则“长”满了越来越工整的字迹;乐乐编的古诗舞蹈跳上了“六一”舞台。

除了作业,教师们关心的孩子品行,也在无声处结出果子。

沅陵来的胡敏在三八节给母亲转账一元钱:“这是我省下的,请别嫌少。”工棚里,面对懂事孩子稚嫩却温暖的话语,母亲对着屏幕泪流满面。

彭奶奶家曾经顽劣的孙子,如今会主动扫净庭院;沅陵来的三姐弟把奖状贴满租住的土墙……

“把孩子交给学校,心里踏实!”在学校留守陪伴孩子的、来自沂溪村的彭奶奶说,孩子以前比较顽皮,有些坏习惯,现在坏毛病都改过来了。

最让老师们欣慰的,是去年教师节收到的特殊礼物——孩子们用29颗野果拼成的烛台,附着小纸条:“老师,我们也想做照亮别人的灯。”(文中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记者手记】

在谢家垭完小蹲点采访的日子里,记者目睹了12位教师“既当先生又当娘”的日常:龚金莲38年如一日照料好每一位幼儿,毕业于湖南农大的刘雅欣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擅于教学实践与思考的李庆,事事带头、爱生如子的校长刘少水……这些碎片最终拼成一幅乡村教育“清明上河图”——没有宏大叙事,唯有细密针脚。

当城市家长与教师都焦虑“内卷”时,这里的教育回归本真:知识要印在作业本上,更要刻进土地里;成长不仅是分数攀升,是品格提升,更是学会在十里山路上踽踽独行。

留守在山村小学里,是清冷的,也是清贫的。好在这里有活泼可爱的孩子,有老中青教师代际传承的优良传统。如同此刻,山风掠过野茶树沙沙作响,与铅笔划纸声交织成韵。远处,校长室和教师宿舍的灯光都依然亮着,像落在武陵山脉的一串星子。记者深信,夜色中的29盏小灯,终将汇入星河。而守护星火的人,正将青春化作松脂,缓缓添入夜色中的灯盏。

记者 | 曾甲长 段晓辉

一审 | 王 妍

二审 | 罗红艳

三审 | 高钱华

出品 | 掌上张家界

本平台为张家界市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单位、个人(自媒体)不得转载转发本平台内容,取得授权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