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炮霸:想论PLZ-05的药筒原罪?其实西方155还不如PLZ-05呢!

Editor's Note

炮霸雄文!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707 的爬虫之家 Author 炮霸 707

本来想写一下最近网上出的不知名某新型 155 毫米自行加榴炮的事儿,但是写着写着发现牵扯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为了避嫌,本炮霸就不贴不知名的新型 155 毫米自行加榴炮的照片了,原因嘛,懂的都懂!

于是,就想把相关的问题慢慢拆开来说一说。

今天本炮霸不才,再给大家说一说药筒和模块化装药。

在过去的两篇文章里,本炮霸曾讲过一些 PLZ-05 用药筒的问题。

长期以来,不少熟悉我国 155 毫米自行加榴炮发展的宝子们对于 PLZ-05 型 155 毫米自行加榴炮使用药筒发射药的怨念颇深。

背后的原因嘛,其实很简单。就是药筒发射药无法像模块药那样能方便的实现发射药的自动装填,而发射药的自动装填对于进一步提高火炮的射速十分有利。

双模块发射药,现在已经烂大街了,图中这是捷克神剑集团的产品

以上的逻辑,咋一看没啥问题,但是如果深入的了解当今模块发射药的情况后,你就会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儿?

先说结论,就是在没有实现发射药的自动装填时,采用模块药的火炮射速是存在虚标的;并且有些之前声称的实现了发射药自动装填的火炮,极高的战技指标背后是有若干前提的。

以目前时间上最多的 52 倍 155 毫米加榴炮为例,如果它使用双模块发射药的话。在射击较近距离目标时,会使用 1~2 个小药号的发射药;在射击较远距离,则会使用 3~6 个大号装药的发射药。也就是说,52 倍 155 毫米加榴炮会使用两个模块,六种组合,最多一次性装填六个模块药。

PZH2000 型 155 毫米自行加榴炮所使用的模块发射药的组合在不同弹种时的射程覆盖范围。

早期的模块药大多为了装填方便以及确保稳定传火,而将模块设计成插接式的。在平时储存时,模块药单个储存,但是当将其装填近炮膛之前会把若干个模块插接在一起。因为需要插接,所以这个模块是有方向的性的。在光线较暗或者能见度较差的战场环境下这个模块药的插接是要费时间的。

一大半国家模块发射药的开端都是这种并不方便的插接式,也许他们搞的时候压根没想过为啥要搞这个插接呢 ?

后来有些模块药改善了传火性能并改进了装填方式,所以这些模块药就不再需要设计成插接式的,于是就有了非插接的模块。这种模块药的好处是,传火没有方向性,无论什么样的战场环境都不怕把模块方向搞错了。

如果是实现了发射药自动装填的加榴炮,在发射药装填时,发射药一般会经过一个托药盘过渡的。在放入托药盘时,插接式模块药是要完成插接的动作,并且一次性摆入所需的数量;而非插接式模块药则只需要一次性摆入所需的数量即可。

这才是五个插接模块就半个人高了,如果是六个的话,大家是完全可以想象一下装填时小心翼翼的场景。

然而对于那些个没有实现发射药自动装填的加榴炮来说,它们的上边是没有托药盘这个设计的。火炮在发射时,是需要装填手人工把发射药装填到炮膛中去的。大家就想吧,装填小药号的 1~2 两个模块,和装填大药号的 5~6 个模块,是能一个速度进行装填么?插接式模块药,先得从药舱里取出来完成插接;非插接式模块药,取出来摞一起然后耍杂技……

一次性夹三个已经这样了,想象一下如果他一次夹六个呢,如果是在狭小的自行火炮战斗室里边呢?为了应对模块多了不好拿的问题,美军后来开发了一个专门的夹具。

要知道火炮里,一个位置一个兵,插接模块和摞一起的活是没人帮装填手干的。

既然没有托药盘的加榴炮装模块药这么费劲,为啥不给它设计一个托药盘呢?

在没有模块药之前,西方 155 都是在用这些软塌塌的药包。

原本这些炮使用的是软药包,软药包是不能用机械往炮膛里推的,所以只能用手装,而不能用托药盘。另外大药号的软药包是一个整体,手工装填是要比摞一摞的模块药更方便的。

长期以来,PZH-2000 的高射速被认为是当下自行火炮界的天花板,PzH 2000 能在 9 秒钟时间内发射 3 发炮弹,56 秒内发射 10 发,在 1 分钟之内连续的发射 10-13 发炮弹。这些数据看着吓人,但是都是在使用方便装填的小药号发射药。如果换成摞一摞的发射药铁定是实现不了的。这也就是在正式的数据里,PZH2000 的射速只有 3 发 /10 秒、8 发 / 分、20 发 /3 分的原因。

在实际作战中,为了方便远射程的速射装填,只能把拼接好的模块药堆在战斗室内,如果是大药号的软药包的话,则也许还能直接从药舱里取。

不知道各位宝子有没有发现,其实虽然模块药已经问世了这么多年,但是在主流的国际 155 毫米加榴炮市场并没有对药包发射药形成了替代。其实不光是模块药没能对药包形成替代,而且在很多时候还出现了返祖的趋势。现在的西方主流军火商纷纷的针对大药号的摞一摞模块难装填的问题,而推出了采用可燃药筒的全新发射药。

当我们还在吐槽药筒的时候,西方军火商纷纷开始搞这种可燃药筒的 " 新模块药 " 了。

模块药的另外一个没能替代软药包的原因是,很多国家并没有对 155 毫米加榴炮提高射速的需求,他们的 155 毫米加榴炮通常使用螺楔式炮闩,对于 4~6 发 / 分的射速完全是可以满足的。然而对于某些对高射速有要求的国家,则必须要求 155 毫米加榴炮使用楔式炮闩。与螺楔式炮闩相比,楔式炮闩开闭动作简单,有利于火炮高射速的实现,但是它也有闭气不严的问题。为了在火炮的发射过程中不泄露火药燃气,采用楔式炮闩的加榴炮在发射药包和模块发射药时,就必须得有一个专门的闭气环和楔式炮闩配合。

为了解决提高用户在实战环境下楔式炮闩闭气环可靠性的问题,我国曾派出高规格的专家团队亲临现场解决问题。

于是,这就有个问题,楔式炮闩的闭气环寿命成为了制约其推广的一个难题。我国通过努力把楔式炮闩的闭气环做到了几千发不坏,但是仍然在用户面前小心翼翼。于是我国的科研人员就一直好奇,德国人是怎么做到既能满足高射速,闭气环也不带坏的。直到 PZH2000 出现在乌克兰战场才知道,敢情德国人的闭气环也不光爱坏,而且还对火炮的高射速有限制。

在乌克兰打完之后,大家才发现 PZH2000 的可靠性原来也不咋行!

对了,除了以上之外,使用药包和模块药的火炮,在将炮弹和发射药装填进炮膛之后,还得在炮闩外安装底火。模块药由于外壳材质的问题,会在炮膛内或多或少的留下很多难以清理的残留,而这些残留如果不能及时清理的话,是会影响后续发射的。

写到这里有人会说,你吐槽了半天模块药以及使用模块药的楔式炮闩 155 毫米加榴炮。那使用药筒装药的 PLZ-05 自行火炮又是怎么样的呢?

虽然用的是药筒,但 PLZ-05 的发射药装填也是比模块药方便的。

PLZ-05 型 155 毫米自行加榴炮,使用的是全变装药和减变装药两种药筒。通过调整药筒中的附加药包,不断地做减法就可以实现 7 个药号的调整。在火炮的装填过程中,不管装填的是哪个药号的发射药其实装的都是同样的药筒,根本不存在操作不方便影响装填速度的事情。PLZ-05 无论打什么射程,只要在火炮以及制退机构不过热的情况,都是可以用最大射速来发射的。另外因为有药筒,PLZ-05 型自行加榴炮的楔型炮闩是不需要闭气环的,也不需要在炮闩上挂底火,且大部分发射药的燃烧残留会附着在药筒里,炮膛清理的难度要小很多。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一下,模块药自动装填的问题。

反正十字军战士大家是绕不开了

一般来说,大家对于模块药自动装填的概念都是从 " 十字架战士 " 那来的。

实现弹药自动装填的先进自行火炮,应该要满足以下四个需求:

根据射程需要自动选药,发射药自动装填,发射药激光点火,电子引信自动装定。

然而现实中宣称实现弹药自动装填的自行火炮并不能完全满足以上需求。

这么多年来,弓箭手不好卖是有原因的。

比如瑞典的弓箭手卡车炮,只能按照事先的火力计划来来存放模块化发射药。不能根据战场上的突发情况来改变发射药号,只能等到下一次进入待机准备阵地之后再进行变换。

又比如各种 AGM 之流的换皮自行加榴炮,并没能实现发射药的激光点火。在底火夹里边的底火用完之后,是需要人工进行底火夹跟换的。

AGM 炮塔里边,还是留了专门人工操作的空间。

说的难听一些,如果按照弓箭手的标准来搞发射药的自动装填的话,其实在 PLZ-05 的基础上将发射药舱转起来,然后再加个药筒的取药机械臂就可以实现。而且用药筒的话还有个好处就是不用费劲搞发射药的激光点火,以及楔闩的闭气环。

PLZ-05 战斗室的细节,可以看到位于炮塔上层的药舱是不转的,而下部的弹舱是可以转的。

另外由于目前新型 155 毫米弹药的普及问题,在电子引信普及之前,大家只能人工的进行机械引信的装定。这样的话,无论是弓箭手还是 AGM,都得在事先的待机准备阵地进行引信的装定。于是他们之前标榜的乘员不下车作战,全无人炮塔模块的先进性就得不得不打引号了。但凡是引信出一点故障,或者引信需要重新装定,人员就得冒着危险下车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