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事件的本质:平等
董小姐事件的本质:平等
觉民行道
肖某和董某事件的核心已经不再是出轨,也跳脱出了那台手术的本身。
人们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两个字上:平等。
协和医院的“4 4”借鉴的是美国模式。
所谓的“4 4”即非医学本科专业四年(要求国内外顶尖院校) 医学四年即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董小姐就是通过这条路径从巴纳德学院的经济学进入协和的。而巴纳德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是隶属关系,但协和医院公布的大学名单里面并无巴纳德学院。
或许协和医院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具备交叉学科能力的医学博士,毕竟顶尖大学的学生头脑不是常人可比。但董小姐本人的论文已被人多处质疑。
虽然协和医院学的是美国,但是在美国八年是拿不到医院博士学位的。
美国的大学本科没有医学专业,想要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首先在本科期间就得预修相关课程,比如生物、化学、物理等课程,并不是说毫无相关知识就能去申请医学博士。
其次有着严格的医学入学考试MCAT,四年博士期间两年基础医学,两年临床实践,但这还远远没有结束。
毕业后需要完成1年实习医生和3-7年的住院医师培训,且通过美国职业医师考试的才能够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总计年数约11-15年,远高于中国的协和“4 4”。
或许是制定政策的相关人员认为顶尖人才不需要太长时间培养?或许认为协和医院实力傲视全球?不然哪有勇气“青出于蓝胜于蓝”呢?
在中国传统的医学生一般是需要11年才能通关医学博士之路,5年本科 3年硕士 3年博士。
董小姐的捷径是无数含辛茹苦,日夜奋战的中国医学生所可望而不可即的。
陈寅恪说:中国人的进步,其实目标很低,你是人,我也是。然而,就是这种最低的努力,都要耗费几千年,还一直在努力中。经常弄成:我是人上人,你们都不是人!谁能服?几千年,其实都在为一个是人不是人的问题而纠结,悲乎!
你是人,我也是人,你不能成为人上人,我也不能成为人下人,关键就在两个字:平等。
以前我总觉得高考过于死板,一考定终身,应试教育扼杀人才,现在我觉得对于中国人来说恐怕只有高考这样的标准化考试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平等。
从孔子口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天平天国治下的《天朝田亩制度》,公平与平等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主题之一,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扎根发芽,很大程度上就是契合了中国人骨子里对于平等的执着。
但现实中我们却往往看到权力笼罩一切,潜规则盛行,任凭你有再大的本事也抵不过掌权者的大笔一挥,你才华横溢不如家世显赫,你天资过人不如上面有人。
美国科学院院士抗疟疾专家路易斯·米勒曾发现非洲的疟疾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本以为是蚊帐起了作用,可他通过实地调研才发现原来是来自中国的神奇药物青蒿素发挥了作用。
他兴致勃勃地来到中国多方打听青蒿素的提取者,却同时有多家机构说是自己发现的,米勒感到头大,他想了一个办法。
他给这些机构回信致谢,信中问:除了了你们自身,对青蒿素提取最大的贡献者是谁?
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向了“第二号”贡献人物屠呦呦。
于是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事情迅速被海内外所知晓,她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但可惜的是屠呦呦在国内一直无法取得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反而是在近期美国科学院授予了她外籍院士头衔。
为什么?中国的科学院院士不仅仅是荣誉称号且身份显赫,在科研资金和学术资源方面享受极大的倾斜,想要评上必须有多名院士推荐。美国的科学院是完全独立的学术机构,虽然也需要推荐,但都是匿名的,院士也只是荣誉头衔。
任何事只要与资源和权力牵扯上,就往往潜规则盛行。潜规则盛行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监督的失效和资源的垄断。
屠呦呦获得美国外籍院士体现出了美国对于人才的尊重,无论是谁只认贡献。个人靠能力,不需要再依靠其他的关系,这就是公平,这就是平等,这就是现代化的特质。
而无论是依靠关系还是什么大喊民族国家大义,将留学海外人才拒之门外都不是现代化的国家所应该有的。
董小姐恐怕只是冰山一角,托关系,走后门,拉帮结派这些早已经渗透进社会各个方面的恶习恐怕中国人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只能说平等和公平仍然是我们远未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