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产教融合育新机 新质生产力赋新能

学校物联网应用与服务集训队成员采集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技术需求数据。吴惠摄

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教育集团以探索者的角色,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成为培育适应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作为工信部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广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标杆院校,学校始终紧扣地方产业发展脉搏,将新质生产力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在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等领域持续探索,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升级贡献实践经验。

学校“智能制造设备技术应用”赛项团队在寒假期间认真备赛。黄纯廷摄

锚定新质生产力方向,构建“产业导向型”专业生态

作为服务柳州“制造强市”建设的核心职教力量,学校以“3优4特”专业集群精准对接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数字技术等支柱产业,形成“专业群随产业链升级、课程随技术迭代”的动态调整机制。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3大优质专业群,深度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孪生技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与上汽通用五菱、柳工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的智能产线升级、5G工业应用开发等真实需求转化为课程内容,让学生从入学起便浸润在产业前沿技术场景中,掌握智能设备调试、工业数据标注、数字孪生建模等新质生产力核心技能。

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开展实训。黄纯廷摄

深耕产教融合“深水区”,打造“真实项目育人”新范式

学校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教师挂职企业技术岗—项目入驻学校实训场—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践”的全链条产教融合生态。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微工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从方案设计到技术实施的全流程操作,这种“做中学、学中创”的培养模式直接体现在赛事成果中:“物联网应用与服务”赛项在真实项目中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多源数据,形成可复用的生产车间数字化解决方案,其相关技术方案因贴合企业智能化升级需求被直接采纳应用,这种浸润式训练让学生在掌握规范技能操作的同时,显著提升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创新能力,在比赛中充分展现“职业人”的专业素养。

以赛促教检验“融合成效”,新质人才彰显职教魅力

在2025年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教育集团依托产教融合培育的新质生产力人才优势,交出亮眼答卷:共获19项金奖。这一成绩的取得,正是学校将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力印证。

学校参赛项目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同频共振,展现了智能装备、数字技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育人成效,成为产教融合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生动缩影。所有赛项均以真实产业场景为载体,要求选手在团队协作中完成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到技术实施的全流程任务,这与学校“项目化学习”“做中学”的日常教学模式及“赛教一体”的训练机制高度契合。

以“智能制造设备技术应用”赛项团队为例,该项目聚焦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痛点,将真实生产设备改造升级需求转化为竞赛实践场景,构建起智能技术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项目,通过先进智能化技术解决企业生产制造中的实际难题,实现降本增效目标。学生在解决企业真实技术难题的过程中,专业技能、沟通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得到同步锤炼,充分彰显了学校产教融合的显著成效。

从“赛场”到“职场”:产教融合的进阶之路

在2025年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的成绩,是学校“把产业前沿技术搬上课堂、将技能竞赛融入培养”的阶段性成果,更是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起点。学校推进与企业共建,探索“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学始终对接产业最前沿。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产业同频共振。”未来,学校将继续以产教融合试点单位建设为契机,深化“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教学过程对接生产流程、技能考核对接职业标准”的培养模式,让更多学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成长为“精技能、善创新、会协作”的新时代工匠,为柳州“建设制造强市”输送更多“带得走、用得上、发展好”的技术技能人才,让产教融合的“活水”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吴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