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言短意长|西湖大学首次“走出西湖”

5月11日上午,一场精心准备的西湖大学本科招生宣讲会在上海举行。

施一公校长出现在了现场,并做了颇为动情的宣讲。

他说,“无论是博士生还是本科生,我们的招生培养制度都有一套很独特的做法,核心就是因材施教,给他们最优厚的资源,让他们不要去‘卷’,不要有心理负担。我们尽全力发现每个孩子独特的优势。只要他跨进西湖大学的大门,我们全力以赴。”

4月29日,西湖大学宣布,经审批,在浙江省“创新班”招生试点的基础上,2025年将首次面向上海市、江苏省、河南省、广东省、重庆市等5个省市招收本科生。其中,面向上海市、江苏省和广东省开展综合评价招生,面向河南省和重庆市通过普通高考招生。招生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临床医学。

这也意味着,今年是西湖大学第一次“走出西湖”,面向浙江省外招收本科生。

按照计划,西湖大学今年将在上海招收不超过10名本科生。为了这“不超过10名本科生”,西湖大学最近可谓铆足马力,招生组跑遍上海地区著名高中、校长亲赴上海参与招生宣讲会,其意自在昭然:吸引上海最好的高中毕业生进入西湖大学就读。

伴随着以西湖大学为代表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集体登场”,中国大学招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赛道,优秀的高中生会被各大学以各种“办学特色”来争抢。相反,一些没有拿出“特色”的大学可能在本科招生中逐渐败下阵来。

新型大学的办学和招生将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追求“小而精”。

大学通过合并或者扩招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新办的各类大学都不再以“大”为美,而更强调办学的“精度”。新型大学不再强调占地面积、学科数量这些综合性指标,而对外传达出令人羡慕的师生比、给本科生配备导师、本博贯通培养等信息,以吸引优秀学生报考。

第二,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关心每个学生成长。

以往公办大学的“行政化”和民办大学的“高价格”是社会“吐槽”的重点。新型大学引入社会力量,双管齐下:其一,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以招聘为主,转管理取向为服务取向;第二,谋求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给学生以充分的培养经费,但收取的学费标准却又“对标”公办大学。

第三,不再限制转专业,更强调学生兴趣因材施教。

学生对自身兴趣、擅长领域的认知要经历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很难在高中时候就确定。以往本科生进入大学,想转专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新型大学更强调“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一起谋划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用一个比喻来说,新型大学是用手工来精心打造一个工艺品,而不是用流水线来生产一个工业产品。

可以说,新型大学在抬高本科生培养的“整体水位”。

经过二十多年的大学扩招和新办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的“竞赛”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一些学费高昂、没有特色、专业毫无吸引力的高校可能会面临招不满学生、招不到学生的窘境。

事实上,近年来,个别民办本科高校已经出现了补录的尴尬局面,一场“大学淘汰赛”已然拉开序幕。

办大学犹如行舟,不进则退。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设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