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人工智能启示录耐心等待AI创新的“奇点时刻”

潮新闻客户端特约评论员熊志

近日,杭州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谈到,人形机器人走进生活,到每个人家里去,距离还比较远,行业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最大的难题还是机器人AI水平不太够用,没有突破临界点。

当前,人工智能迎来前所未有的热度,人形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亮相运动会赛场,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协调性。人们甚至开始期待,科幻电影中那无所不能的人形机器人一步步走入现实。在这样的期待中,王兴兴关于人形机器人尚未突破临界点、离走进家庭“距离较远”的判断,显得尤为清醒和深刻,他当然不是有意给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泼冷水”,而是对AI创新的一种理性沉思。不只是人形机器人,当下AI大模型的发展,也面临类似挑战。

从横空出世时的惊艳,到面临大规模应用的瓶颈,人工智能的发展,似乎进入了技术跃迁之前的静止时刻,甚至给人一种“卡壳”的感觉。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态?其实,技术创新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从蒸汽机到电力,从互联网到移动通信,任何一项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业应用,都经历了漫长的积累、试错和沉淀,人工智能也不例外。过去几年,我们见证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大爆发。生成式AI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形机器人产业也高歌猛进,仿佛“智能时代”已触手可及。但随着热潮逐渐退去,我们开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的提升,要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得多。从实验室的理论验证,到现实场景中的实际应用,从单一需求到复杂任务,技术要真正融入日常生产生活,确实就像王兴兴所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AI遭遇的瓶颈,恰恰说明我们正处在技术演进的关键阶段。尽管挑战巨大,但这些困难也在倒逼行业挤出泡沫,回归理性,不再盲目追逐概念与风口,而是更加注重技术积累与产品的真实价值。

在技术跃迁的前夜,我们不必盲目乐观,更不用消极悲观。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不能像人一样去理解和处理复杂任务,但它的学习速度、数据处理能力和执行效率,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与丰富的应用场景,为AI算法训练提供了海量数据资源。同时,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政策支持,以及研发投入、人才培养力度都在持续加大,这些都给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孵化土壤。

只要我们保持耐心,尊重科技创新的规律,拿出长期主义的精神持续探索,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一定会跨越瓶颈,迎来它的“奇点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