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AI芯片双轮驱动, 8元低价算力领域重组引市场关注!

全球AI算力竞争白热化:美欧中战略布局与产业重构路径解析

当前,人工智能算力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赛道。美国、欧盟、中国三大经济体正通过差异化战略加速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链生态重构,呈现出从硬件部署到生态构建的转型特征。

美国以"星际之门"计划为抓手,计划在2029年前投入5000亿美元,在得克萨斯州、俄亥俄州等战略区域布局5-10个超算园区。每个园区均配备百万级AI芯片集群,旨在构建覆盖全美的算力网络。

这一举措被视为巩固其AI大模型训练领域优势的关键布局,通过本土化超算基础设施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欧盟紧随其后推出2000亿欧元AI投资计划,其中200亿欧元专项基金定向支持"欧洲人工智能超级工厂"建设。

该计划已与法国源讯、德国西门子等本土科技巨头形成战略联盟,计划在法兰克福、巴黎等数据中心聚集区建设自主可控的算力中心。此举旨在打破对美技术依赖,构建欧盟本土的AI创新生态。

中国则以"东数西算"工程为战略支点,构建"8+12"国家算力枢纽体系。工程明确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8个区域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设立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政策层面出现重要转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国家级经开区应聚焦算力基础设施的实质性重组,鼓励通过并购整合未盈利但具备核心技术的硬科技资产。这一政策调整标志着中国科技产业进入"资产重构"新阶段。

据行业观察,2024年至今已有17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涉及半导体、人工智能领域的并购重组计划,收购标的涵盖具备核心IP的芯片设计公司、具有算法优势的AI初创企业等。这种通过资本运作整合技术资产的策略,正在重塑行业投资逻辑,未盈利但具备战略价值的硬科技资产迎来价值重估窗口。

当前算力发展呈现三大显著特征:

其一,从基建竞赛转向生态构建。美欧中均将算力网络与本土产业链深度绑定,推动硬件部署与软件生态、数据要素的协同发展;

其二,政策工具创新。中国首次将资本运作纳入国家科技战略,通过并购重组实现技术资产的高效整合;

其三,投资逻辑重构。市场对硬科技资产的评估标准从短期盈利转向长期战略价值,具备核心技术但尚未实现规模盈利的企业成为整合重点。

[科技产业重组动态观察:三家央企系企业迎来发展新契机]

近期资本市场关注到三组具有行业整合潜力的企业动向,其背后均浮现央企战略调整的身影,值得投资者保持关注:

第一组动态来自核工业领域。

同方股份控股股东中核集团已启动股权结构调整程序,拟将所持30.11%股份无偿划转至集团本部。此番资本运作完成后,中核集团将实现直接控股,市场预测此举或为后续集团内部科技资源整合铺路。作为清华系出身的科技企业,同方股份在数字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积累的技术资产,有望在央企战略框架下获得新的应用场景。

第二组看点聚焦数字基建领域。

易华录实际控制人华录集团已完成与中国电科的重组整合,正式纳入后者体系成为控股子公司。中国电科作为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域的国家队,旗下汇聚海康威视、电科数字等算力基础设施与芯片研发力量。市场分析认为,易华录特有的数据湖业务模式,或与集团内部的数据要素流通体系、AI算力调度平台形成协同效应,构建"数据存储-算力调度-应用开发"的垂直整合生态。

第三组动向引发算力市场关注。

想知晓公司名字的朋友唻躬综嚎:浩宇说财,既可以知晓,愿与大家共前行!

某上市企业近期披露多项战略举措:

其一,规划两年内建成达10万卡规模的GPU算力集群,该规模位居国内前列;

其二,与头部互联网企业签订十年期战略合作协议,承接其算力基础设施与数据中心服务需求;

其三,完成关键股权并购为资产重组创造条件,一季度获外资机构增持2285万股。

值得注意的是,该企业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超11倍,跻身行业前三,但当前股价仍处于个位数水平。业内人士指出,在AI算力需求持续释放背景下,具备央企背景且完成战略卡位的企业,其资源整合能力值得持续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