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幕之声走向线下:重塑文化消费的打开方式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宇浩
5月7日,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将迎来一场颠覆传统音乐会形态的演出。好莱坞配乐大师汉斯·季默将携19人电声乐队与整编交响乐团,用《星际穿越》的管风琴震颤、《盗梦空间》的混沌音阶、《狮子王》的非洲鼓点,在万人场馆重构电影与音乐的时空契约。
《龙猫》海报
在日本,吉卜力音乐会常出现三代人同堂的奇观:《龙猫》的陶笛声响起时,中年人重温童年,青少年则惊讶于影像之外的旋律生命力。这种跨越代际的共鸣,印证了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的断言:“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而音乐是情感的绝对值。”
而中国电影音乐的线下探索,同样呈现出多元路径。前有赵季平在《红高粱》中运用的唢呐与板胡,让西北荒原的血性穿透银幕,成为民乐现代化转型的里程碑;后有董冬冬&陈曦夫妇为《山河故人》创作的配乐,四年前在国家大剧院整编乐团的演绎下,将贾樟柯镜头里的时代沉浮转化为弦乐与钢琴的交织。
一个多月后,当汉斯·季默的音乐在钱塘江畔响起,我们的想象力也可以延申得更远。这位德国作曲家,以好莱坞为跳板,将多种音乐风格融为“跨文化语法”,反观赵季平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运用的京剧西皮流水,通过威尼斯电影节传向世界,同样证明了随中国电影“出海”的中国音乐,可以在情感上“硬控”所有人。
未来,关于电影配乐这件事,中国电影人和音乐人将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施展拳脚,健康、稳定、有序的线下演出消费市场,也将为艺术家们带来更大的动力、更足的安全感,从而创作出更多灵感佳作。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些新尝试时,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始终萦绕不去:当形式的革新超越了作品的内核,当表达的狂欢遮蔽了艺术的本真,我们的演出形态,是否真的能承载起文化消费的深层需求?
配乐终究是电影的衍生品之一,当观众对镜头故事失去信任,当画面与音乐无法产生化学反应,那些从烂片废墟里诞生的旋律,注定难以成为叩击心灵的独立存在,脱离母体的音符便如同失去根系的枝桠,“在场”的转化亦无从论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