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H20芯片后门争议升温, 公司再发声明澄清安全漏洞指控

关于英伟达H20芯片“后门”争议事件,综合多方信息及最新进展,核心事实梳理如下:

事件核心脉络

安全风险争议

中国监管约谈(7月31日)

国家网信办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就H20芯片可能存在的“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功能约谈英伟达,要求提交技术证明材料。

美国政策背景

2025年5月,美国众议员比尔·福斯特提出《芯片安全法案》,要求受出口管制的芯片必须内置“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功能。专家证实相关技术已成熟。

英伟达三次回应

否认存在后门(7月31日、8月6日、8月11日)

英伟达多次声明:“芯片不存在后门、终止开关和监控软件”,并援引1993年“Clipper芯片”事件警示后门风险。

技术自证困境

芯片设计封闭性导致外部验证困难,且提交完整技术文档可能违反美国《出口管制条例》。

技术可行性分析

硬件后门:通过电源管理模块植入远程关闭电路,可设定触发条件(如使用500小时自动断电、地理围栏锁定)。

软件后门:利用CUDA生态的强制更新机制,在驱动程序中植入指令,实现数据窃取或远程瘫痪。

历史印证:美国国安局(NSA)曾要求思科路由器植入后门(2013年曝光),英特尔ME固件多次曝出可控漏洞。

地缘政治博弈升级

“15%收入上缴”条款(8月11日曝光)

英伟达和AMD同意将中国区芯片销售收入的15%上缴美国政府,以换取H20、MI308芯片的出口许可。英伟达预计2025年对华销售230亿美元,需支付约34.5亿美元。

中方回应: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中方已多次表明立场”,未直接评论具体条款,但强调反对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

国产替代加速

性能对比:H20算力仅为H100的20%,能效比0.37TFLOPS/W(中国节能标准要求0.5+),而华为昇腾910B性能达H20的85%,成本低33%。

市场转向:

中国移动191亿服务器订单全选华为昇腾方案;

国产芯片市占率从2023年14%升至2025年23%。

事件本质与影响

技术主权争夺白热化

H20芯片本质是美国“技术殖民”工具:性能阉割80%却保留远程控制模块,通过政治捆绑实现“封锁+渗透”双重目标。

英伟达的困境

中国市场损失:中国占其数据中心营收25%,约70万片H20库存面临滞销,预计损失168亿美元订单。

政治代价:为获出口许可,同意向美政府上缴15%在华收入,变相承认配合美国战略。

国产化不可逆转

政策驱动:北上广深要求2025年数据中心国产芯片采购率超70%(北京目标100%)。

技术突破:华为昇腾通过开源CAN架构兼容80%CUDA生态,寒武纪、沐曦等本土厂商性能快速迭代。

关键结论

英伟达的辩解在技术逻辑与政治现实中均难以立足。当一款芯片被证实“不安全”(潜在后门)、不先进(性能缩水80%)、不环保(能效不达标)时,拒绝购买既是商业理性选择,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举措。

中国应对路径已明晰:

-短期:通过法律审查(网信办)和分级采购(涉密领域禁用H20)控风险;

-长期:以华为昇腾、寒武纪等为核心构建自主算力生态,打破“芯片霸权”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