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光景一时新——三月山东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观察之一:全国两会上展示山东新形象
3月,全国两会如约而至。对于各省市而言,全国两会不仅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同样也是充分展示各地发展新成就、新面貌的窗口。
会前一小时,媒体区就已座无虚席;现场气氛热烈,记者与代表就10个问题进行互动;会后外媒记者不愿离去,“大胡子记者”、巴西劳动者电视台驻华记者毛路打开微信,从山东团中添加新的中国好友……持续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今年,山东代表团开放团组吸引120余名中外媒体记者广泛关注。
济济一堂的活动现场说明山东改革探索的成果正得到广泛关注认可,作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山东这一区域发展的典型样本对外部世界的吸引力在持续提升。
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山东团代表们的表现。从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果虎代表“出差式回京”,到面对网友“二创表情包”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代表的幽默互动,都展现出不仅能干事、敢担当,同样善于讲好山东故事的新形象。
【记者观察】
今年新春、今年两会,更给人无边光景一时新的突出感觉。具体到山东代表团,在境内外媒体关注下,在一问一答间,来自山东的好故事、好声音传播开来,一个更加开放、自信、务实的山东形象,生动呈现。“选择山东”,是用脚投票的结果,也包含在代表们用心作答的愿景中。一个个问答,恰是一次次交流与推介,代表山东向世界发出春天的邀约。
观察之三:产业布局加快提升含“新”量
量子卫星北京地面站收到一份来自南非斯泰伦博斯站的加密信息——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实验现场的照片;南非斯泰伦博斯站也收到了北京站发送的长城图片,而完成这次“万里传图”的是“济南一号”微纳量子卫星。
由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首次实现的“济南一号”微纳量子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的科研成果,3月20日发表在《自然》杂志。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的重要代表,未来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力量,然而其发展同样面临技术、市场、资本等多重不确定性,更需要政策支持以突破瓶颈,加速成长。山东在抓紧布局发展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氢能等未来产业的同时,也在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本月刚刚开启申报的2025年山东省首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新增设“人形机器人”专项,推动企业在人形机器人感知、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上的突破。3月27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宣布今年将编制出台《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发展规划》《起步区未来产业发展及山东未来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都将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指引。
【记者观察】
政策的靶向性在破解未来产业不确定性中尤为关键。新增的人形机器人专项,直指感知与动态控制关键技术,围绕区域未来产业精准编制规划方案,更新的是政策工具箱,实则是用制度创新对冲技术风险的治理升级。
观察之四:紧抓农时春耕忙
春耕正当时,不负好春光。进入3月,春耕生产自南向北全面展开,各地陆续进入春耕备耕的农忙时节。
诸城市林家村镇万亩麦田,喷灌机伸展臂膀喷洒水雾,滋润麦苗吐露新绿。“16000多亩地,两个人、两部手机,10天左右这一个周期就浇完了。”诸城市进宝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进忠站在田埂上熟练地操作手机。依托现有水利工程,诸城申请农机补贴资金2300多万元,大力推广智能灌溉系统,让农田精准高效“喝”上水。
向科技要粮,田野里播种下丰收的希望。聊城市位山灌区创新运用数字孪生系统,提前引蓄黄河水1000多万立方米,做足水源保障;在潍柴雷沃生产现场,智能生产线有序运转,动力换挡拖拉机需求量迅速上升,生产线上CVT和动力换挡等高端智能拖拉机占比超过80%。
3月初,山东启动2025年“智汇春耕”专项行动,5000名农业领域专家将深入基层一线,指导农民解决春耕生产技术难题,培训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技术骨干,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记者观察】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抓好春耕备耕,对确保粮食丰产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各地不误农时开展春耕备耕,向良田要粮,向科技要粮,在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上下功夫,绘就今年粮食生产好“丰”景,也为农民增收开了个好头。
(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