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首个人形机器人格斗大赛开打,“拳拳到肉”

界面新闻记者 | 宋佳楠

继在北京亦庄开跑马拉松后,机器人又“跨领域”加入到格斗比赛中。

5月25日晚,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格斗竞技赛事 ——《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在杭州开赛。

此次大赛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浙江总站和技术局主办,旨在通过竞技与科普结合的方式推动机器人技术发展,展示国产机器人核心技术成果,并聚焦 “科文旅” 融合,开发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科技体验场景。

大赛分为表演赛和竞技赛两大板块。表演赛中,人形机器人挑战传统体育项目格斗,通过单机特技、群体对抗等环节,结合灯光与音乐编排,充分展现其协同控制与动态响应能力。

而在竞技赛环节,四支由不同领域操控者组成的队伍,通过实时操作宇树G1机器人展开多轮格斗比拼。操作员主要通过语音控制、遥控控制两种方式实现机器人的“对打”。

机器人选手们在激烈对战 图片来源:比赛直播截图

比赛采用积分制,共3回合,每回合2分钟。击中头部、躯干为有效击打,手部动作有效击打计1分,腿部动作有效击打计3分;倒地一次扣5分,被击倒8秒内无法起身则扣10分,本回合结束。根据3回合累计总积分,积分高的队伍获胜。

比赛过程中,机器人选手们 “拳拳到肉”,其身体表面甚至能看到被击打的痕迹。通过连续施展侧踢、膝踢、勾拳、组合拳等动作,机器人展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平衡性和敏捷性。它们在受到攻击倒地后,也能迅速爬起,继续投入战斗,体现了机器人的抗冲击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

最终,经过激烈角逐,操作员陆鑫操控的 “AI策算师” 凭借精准的战术决策和稳定的发挥,以积分优势击败对手,夺得冠军,获得 “格斗之星” 称号。

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又一次大胆尝试,本次机甲格斗擂台赛为机器人技术提供了新的极端考验环境。其技术难点在于格斗中机器人需频繁做出快速、剧烈且方向多变的动作,如挥拳、踢腿、闪避、移动等,这些动作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和扭矩,容易使机器人失去平衡。

此外,要准确完成各种格斗动作,如出拳击中特定部位、踢腿达到一定高度和力度,需要多个关节精确协同运动。比赛中机器人需要持续输出较高的功率来支持其运动和各种功能,因此需要可靠的能源供应系统。

谈及举办该赛事的目的,主办方相关负责人在赛前采访中表示:“举办这场人形机器人格斗大赛,是希望构建一个独特的平台。一方面,能让前沿的机器人技术走出实验室,以直观且极具观赏性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另一方面,借助竞技的形式,促使相关技术在高压力、高对抗环境下加速优化升级,挖掘机器人性能的更多可能。”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李高峰则表示,机器人有些能力已经超过了开发人员的期待,但要产生生产力还存在距离。据他预测,下一个爆发期可能就是在机器人的灵巧手、触觉以及操作能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