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火箭炮射程差距对比:美国499公里,俄罗斯90公里,中国呢
从二战时期的喀秋莎到如今的海马斯,火箭炮这种武器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期间它们的性能也在不断加强完善,俄乌冲突中,美国提供的海马斯火箭炮频频登上新闻头条,让这种传统武器再次成为国际上的焦点。
作为世界领先的军事强国,中美俄三国各自的火箭炮发展水平如何?射程这一关键指标又呈现出怎样的差距?
美国海马斯
要说火箭炮界的“当红炸子鸡”,那必须是美国的海马斯火箭炮,这玩意儿由军火大佬洛克希德·马丁操刀设计,虽然骨子里是90年代的老底子,但通过不断升级弹药系统,愣是在30年后依然稳坐C位。
海马斯能火出圈主要靠两大绝活,相比其前身M270履带式火箭炮25吨的战斗全重,海马斯采用轮式底盘后将重量降至16吨左右,可以由C-130运输机快速部署,全球出差毫无压力。
这种战略机动性在近年来的海外军事行动中显示出巨大价值,哪儿有热点,哪儿就能见到它的身影,当危机爆发时,海马斯总是能第一时间出现在热点地区。
但真正让海马斯与众不同的是其惊人的弹药适配能力,这套系统就像一个万能发射平台,可以根据任务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弹药。
从射程45公里的基础型M26火箭弹,到92公里的M31制导火箭弹;从150公里射程的地面发射小直径炸弹,到300公里的陆军战术导弹,最新型的精确打击导弹更是将射程推至499公里,几乎达到了战术导弹的水平。
这种多层级火力配置使海马斯在战场上具有极高的战术灵活性,也为指挥官提供了灵活的战术选择空间,面对不同价值的目标,指挥官可以选择不同成本的弹药,面对不同距离的威胁,又可以选择不同射程的打击手段。
特别是在乌克兰战场上,海马斯系统表现出色,其配备的卫星制导火箭弹以较高性价比实现了对俄军后方指挥节点、后勤设施等高价值目标的精确打击,这种作战效能使其成为现代战场上极具价值的远程打击手段。
三十多年来,美国火箭炮经历了从简单面杀伤武器向多功能精确打击系统的转型,海马斯已不仅限于传统火箭炮角色,而是发展成为可集成导弹、无人机等多种弹药的信息化作战平台,这种演变与美军网络中心战理念相契合,进而让火箭炮系统成为杀伤链中的关键环节。
俄罗斯火箭炮
如果说美国火箭炮代表的是高科技路线,那么俄罗斯火箭炮则延续了苏式武器简单可靠、火力凶猛的传统,从二战时期让德军闻风丧胆的喀秋莎,到现在的龙卷风,毛子的火箭炮一直坚持着一个原则:火力即正义!
俄罗斯军队目前装备的主力火箭炮是BM-30龙卷风,虽说最远可以打击90公里外的目标,相比美国的海马斯,龙卷风在信息化程度和打击精度上略显不足,但其齐射火力密度却更胜一筹。
12根300毫米大管子一轮齐射,能把70个足球场大小的地皮直接犁一遍,虽然准头比不上美国海马斯那种狙击手式的打法,但架不住人家玩的是饱和式艺术,专治各种敌军扎堆,虽然现代战争越来越强调精确制导,但龙卷风这种传统的面杀伤武器在特定作战环境下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俄罗斯火箭炮系统同样配备了多种类型的弹药,龙卷风系统能够使用高爆弹、子母弹、温压弹以及反坦克地雷弹等不同战斗部,可以根据作战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弹药类型,其中温压弹在城市作战中效果显著,专克躲楼里的老六。
不过在乌克兰战场上,这套老牌绝活也暴露了短板,遇到化整为零的游击队,大范围洗地就像高射炮打蚊子,想精准点草敌方指挥部时,又得靠玄学瞄准,后来虽然给火箭弹装了GLONASS导航,但在数量和性能上仍与美国产品存在差距。
最生猛的还得数TOS-1A喷火坦克,这玩意儿6公里内温压弹一出,步兵直接变“熟人”,其射程虽短,大约只有6公里,但在近距离支援作战中展现出恐怖的杀伤效果,被称为步兵的噩梦。
如今俄罗斯火箭炮依然保持着火力密度和可靠性的传统优势,但在精确打击和信息化方面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
中国火箭炮
中国于火箭炮领域独辟蹊径,既吸收了美俄两国的技术特点,又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了创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特别是近年来亮相的PHL-191型远程火箭炮,彰显着我国在此领域已取得了斐然进步。
PHL-191运用模块化设计,以预装式发射箱取代传统的人工装填方式,不仅大幅提升了装填效率,还能根据不同作战需求快速更换不同口径的发射单元,极大增强了战术灵活性。
在射程方面,PHL-191表现同样出色,使用300毫米火箭弹的射程可达150公里,若换用更大口径弹药,其射程将提升至300-400公里,当配备战术弹道导弹时,最大射程可达500公里,这一数据超过了俄罗斯龙卷风和美国海马斯同类系统的表现。
通过结合惯性制导和卫星导航技术,PHL-191的打击精度可以达到米级,实现了从面杀伤到精确点目标的跨越,这一技术进步在2019年阅兵和2022年军演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白俄罗斯引进技术开发的波罗乃兹系统,使用A-300火箭弹实现了300公里射程,采用滑翔增程技术,证明了中国技术的可靠性。
最重要的是,PHL-191并非独立运作,而是深度融入解放军的侦察打击体系,从目标探测、信息传递到火力打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杀伤链,这比单纯的武器性能参数更能体现现代战争的要求。
从技术引进起步,迈向自主创新,中国火箭炮的发展历程,彰显出军工科技的飞速进步,PHL-191的列装不仅提升了陆军远程打击能力,也为未来武器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火箭炮的发展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比谁打得远的阶段,现代火箭炮系统越来越像一个多功能发射平台,可以根据任务需求灵活搭配不同射程、不同精度的弹药,未来火箭炮的竞争,将不仅仅是射程数据的比拼,更是整个侦察-打击体系效能的较量。
从喀秋莎到海马斯,从龙卷风到PHL-191,火箭炮这种诞生于二战时期的武器依然在现代战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演变历程,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微缩的军事技术发展史,而中美俄三国不同的发展路径,则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参考和战术选择。
主要信源变则通通则久,本期为你解读火箭炮的“进化”历程——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数清楚了!“封锁台岛”,解放军投入了这些武器——环球时报2022-08-05
如何杀死“海马斯”?——新华社客户端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