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云评|告别“提交即泄露”!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 让个人信息“可用不可见”
长期以来,在“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网络治理原则下,用户为使用各类网络服务,不得不向不同平台重复提供姓名、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今年7月15日起,国家网络身份认证体系正式实施,将传统身份证信息转化为加密的虚拟凭证,用技术手段终结个人信息“裸奔”时代。
以往,用户在购车平台注册后,4S店的推销电话次日就会找上门;在租房平台提交身份信息后,中介的骚扰短信能持续半年,这类“提交即泄露”的困境,根源在于平台直接存储姓名、身份证号等明文数据。部分中小平台安全防护形同虚设,黑客攻击后数据被明码标价售往黑市;即便头部平台,也难防少数运维人员越权“暗箱操作”,将用户信息打包转售牟利。如今《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施行后,平台仅能获取“已认证”的结果反馈,个人信息通过非对称加密技术转化为唯一虚拟标识,既完成实名核验,又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相当于给个人信息加了“保险箱”。
它不再让“实名”与“安全”对立,而是通过“认证不存储”的设计,既守住了网络空间的实名底线,又保障了个人信息的自主权利——当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无需反复证明,当跨境电商购物不用多平台实名,网民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是“我的信息我做主”的踏实。这恰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一步:用“信任基础设施”打通数据流通的堵点,让技术向善的初心与制度理性的严谨相遇,最终孕育出人人安心、人人信赖的数字文明生态。
此外,必须高度重视,数据安全是政策实施的生命线,必须确保“数字身份证枢纽”的安全。国家级身份认证平台本身就成为网络攻击的重点目标,这需要持续投入技术力量,构建动态防御体系,让数字文明生态真正落地生根。
(作者马晓磊)